前日与同事午饭期间,小鱼听到了一个八卦。说是一周前销售团队的服务助理小夏在隔壁办公室发生了情绪崩溃的一幕。
在与质量部门主管讨论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她“哇”的一声,歇斯底里大喊:
“你们什么都要我做!”“什么事都归我管!出了问题又都来怪我!”
随即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起来。正好在场的都是清一色技术男,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刻吓一跳,面面相觑一时间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
小夏自己哭了好一会儿终于平静下来,出去了。
这样一个平时对同事与客户均细声细语的姑娘,到底是什么事情压到了她泪腺的阀门,在办公室里失控又失态?
索性深扒了一下,原来小夏负责对接的一个客户十分难伺候,提出了若干超出公司正常服务范畴的额外要求。而这些既费时又费力的要求都需要质量部门工程师的协助配合。
一方面销售为了维系与客户的长期关系,什么都应承下来后两手一摊,把烂摊子推给小夏;
另一方面质量部门又抱怨做这些额外的工作没有办法在系统里创建工单,无法被计入实际工作量,影响绩效。另一头客户的夺命电话又在声声紧逼。
负责其区域的质量主管当着在场所有工程师的面,耿直来了一句:
“你随随便便答应客户不合理的要求就是不对!你把系统问题解决后再来找我。”
这彻底让处在高压下的小夏面上也挂不住,情绪也扛不住了。
事后听说质量主管为自己辩解:“我对事不对人啊!谁知道她就哭了。”这事呢还真没法说到底是谁的错。
但这位已经干了快6年的质量主管永远挂在嘴边的“对事不对人”却让他与其他各部门的合作一直都不那么顺畅。然后,他的上司上周五升职了,这个空缺却让刚入职2年的另一位主管接任了。
“对事不对人”的思维在小鱼看来是职场上的大忌。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那么要想在职场上步步为赢,到底需要具备哪些制胜思维呢?
1 人本思维 Vs 事本思维
小鱼在我成功是凭真本事,他成功全靠拼爹和运气!如何规避自我认知盲区中介绍过,绝大多数人都存在一定的自我认知盲区,主要是由于心理学中的基本归因谬误 & 自我服务偏差所致。
基本归因谬误是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为其内在因素导致,而低估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
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
简言之,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无法接受自己被别人否定、被他人打败、做错了事、责任在自己的现实,即便这是个事实。正因如此,人们才需要不断的剖析自我,修炼客观理性看待人与事的认知能力,达到不断自我提升的目的。
问题来了,绝大多数人没这么快修成正果。因此,这一套拳法可以用来严以律己,但绝不要想着也严以待人。
换言之,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提出高标准高要求,时刻自省难能可贵;但在与他人合作时却应牢记“对人不对事”、“以人为本”。
人人都喜欢对自己表现出亲切友善、行事风格相近、有相似价值观与爱好,特别是还时不时对自己赞美有加的人。以貌取人、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都是无法短时间改变的人性。
既然90%的人都是普通人,那么我们在真正做事之前尊重、或者利用这样的人性。
把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良性合作关系的开端;在多次合作过程中对他人加以不偏离原则的额外支持与包容,将对方的情感账户填满,待将来作交换。
如果具备了“人本思维”,先聚焦人,再着手事,相必上述质量经理在跨部门的合作中会更加游刃有余,也不会轻易丢掉本来唾手可得的升职机会。
2 目标思维 & 全局思维 Vs 当下思维 & 本职思维
不少职场人、包括大学生们,初入社会与职场难免抱有一种谦卑心态。说的好听一点,叫做强烈的学习意识,看着什么都想学,又生怕学不好,反正多多益善就对了。
于是在言行中也自然流露出这样的话语。
面试中会说:“我会多多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与公司共同成长。”被初次交代任务时会讲:“我会好好跟着某某学习,争取把它顺利完成!”
殊不知这样的表述一出,老板心里就要皱起眉头:“我招你是来做事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学习的。想上学,请付学费。”
无独有偶,小鱼最近在复盘团队成员们的职业规划数据时,发现许多员工在Career Aspiration一栏写上了“我要学习什么什么领域知识”,却没有填写明确的中长期目标职位。
这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思维其实是一种“当下”思维,只泛泛认识到自身当下的知识技能有所欠缺,而非聚焦远期目标的达成。只关注目前的本职工作,而没有为将来的长远职业目标做知识与能力的针对性准备。
换句话说,知道自己可以学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应该先学什么,为什么要学。
学习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小鱼在王思聪打响英语保卫战:你的学习姿势至今停留在发誓阶段吗?中讲述过如何持续有效的学习的步骤,其中最后不可或缺的一步是及时转化学习成果与持续输出。
而在职场中首先得瞄准目标在哪,再来倒推需要通过哪些手段(包括学习)才能达成目标。这一点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尤为重要。
再次强调,知识本身无法带来财富,只有转化为技能、思维、与能力才有可能。
3 结果思维 & 野蛮思维 Vs 过程思维 & 完美思维
如果说生活中,我们追求每一刻的体验,追求完美均是各人的自由;那么工作中,结果大于过程,这应该是人人皆知的铁律了。
跟老板沟通工作,永远先讲结果,后讲过程。最理想的示范是:
老板,这件事已经在某某天圆满完成,取得了多少多少数据的增长,得到了多么多么好的反馈。虽然在期间遇到了什么什么困难,但通过我的努力,某某的协助与支持,最终还是解决了问题。
可千万不要一上来说细节,长篇大论一番之后还是没有老板想听的结果,这就属于无效沟通。老板只要结果是种聚焦目标而产生的野蛮思维我赢职场,对他们来说,任何没有结果的沟通都是耍流氓。
换句话讲,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再加一句,不管是野蛮的抓到还是温柔的抓到。
对我们自己推进每一个任务来说,我们也需要时刻关注沟通的目的,也就是交付结果,或为交付结果达成的共识。
而在现实中,坚守“完美主义”的员工通常会为工作中实际上占比微小部分的瑕疵而困惑。这就完全忽略了小鱼在职场小白如何5分钟逆袭老油条:没人再肯花时间教你的5大管理工具介绍的与优先级密切相关的“二八定律”。
比较典型的现象有:
下意识的放大瑕疵对整个任务结果的影响;夸大瑕疵与问题带来的额外工作量;渲染该瑕疵与问题对自己完成任务产生的阻碍。
而每当员工如此向我解释为什么会受影响时,我都会问一句:“与这个问题相关的Volume多少?占总量的多少?”
不等我再次发问,习惯了被我反问的员工已经开始自问自答:“大概也就每天10个以内,占比很小,应该影响不大。”久而久之,他们已经不再为此类数目极其微小,可吸收的风险而停滞不前。
除却货真价实的极端强迫症患者,大多数的完美主义亦与缺乏全局思维、缺少对目标、结果的聚焦有关。
这本不是个完美的世界,也不存在完美的公司,更没有完美的人。因此,对于职场上的每一项任务,做成比做完美更紧要。
4 借力思维 Vs 拥有思维
小鱼清楚的记得攻读研究生期间有一门管理课程,专门研究SME(中小企业)的特点与趋势。里面详细的分析了中小企业与传统大型企业的区别。
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关于Ownership的解读。其理念是:
但凡是关乎核心竞争力的资产,企业必须牢牢拥有;所有一切非核心的东西,都可以租赁、借用、外包。
唯有如此,才能既能够最小成本的把握住公司的核心资产,又能够保持公司适应外部动态变化、紧跟趋势的灵敏度。
虽然当时听来仍然一知半解,但当踏入真实的商业世界,会发现这真是一条有用的法则。赚钱、创业、职场皆如此。
这里的借力是个泛指的概念。实际上借的“力”可以包括借势、借人、借钱、借名、借平台。借力远远比单纯卖力的投资回报率要高。
“富人”一般就比“穷人”擅长借力。通过借,可以获得信用背书、可以获得曝光度、获得知名度、获得资源、获得更多的回报。
向银行贷款买房,可以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为下次借带来便利;应聘到风口行业的头部公司,可以接触顶端的行业机会与薪酬,为职业发展插上翅膀;借用风控部门对于合规制度的重申,可以拒绝其他同事不合理的要求;借助公司重大活动与会议的提问时间我赢职场,可以增加曝光度与在管理层脑中的印象;创业者借助风投的注资,扩大经营获得更高的回报。
有人喜欢拥有,习惯拥有,就增加了占有的成本,缺乏了外部杠杆对结果的正向作用。
回到工作场所,我们也应分清哪些工作属于有关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任务,哪些是相对边缘任务,不相干任务,对其做相应的删减、授权与拒绝。
这一点又与40岁高圆圆怀孕:“阿尔卑斯山时间策略”助你从容规划工作与人生中时间管理四象限不谋而合。
希望以上的人本思维、目标思维、全局思维、结果思维、野蛮思维与借力思维这6大思维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聚焦职业目标、工作目标,用最高效省力的方式实现职场上的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