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生 欧洲衰退已至,全球进入比烂阶段,你的投资策略该如何调整?

职场话题 0 55

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公式,别用你的劣势去探索公式,别浪费你的优势去错过更进一步的机会,人生看的不是学历,不是见识,不是嘴皮子,也不是一时的加班,

而是更深更快更全局超过平均水平的认知。

最近欧洲电费和水费在翻倍往上走,整个央行系统已经把握不住外汇管控了,英镑欧元大幅度波动,大半年前在朋友圈和大家说过欧洲衰退已经到来,一切都按照既定路线走下去,你可以不信我,但现在美联储主席最近的报告里也已经用上了衰退recession这样的词语了,这你总要信了。美联储强势加息之下,全球进入比烂阶段,欧洲依赖美国经济耦合性太久了已经彻底躺平,日本和我们的央妈正在竭尽全力中。

上篇文章说过,7点2将是近十年大底,在这之前央妈一定先动用远期售汇的外汇准备金率,接下来动用逆周期因子,果然昨天奔向7点16后,外汇准备金政策及时出炉从0调到了20%,下一个节点将是7点2,在这附近央妈会祭出多重策略组合的杀招,如果这个点破了,确实比较危险,可能整体预期都要调节,当然,这个点破了,外资抄底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今年冬天将是50%可能性的新一波全球范围yq(按照wzy的预测),叠加欧洲衰退事实和俄乌局势,再叠加上整个的大加息周期,确实不好过,2019年到2022年这几年的大学生可以说正好是处在了这样一个阶段。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进体制内还是考研,正好都卷到一起了。

不过也还好,这几年刚工作,或者工作几年但是认知提升处在平均线以下的打工朋友应该更糟心,大厂裁员,奖金延迟,跳槽困难,工作之后的糟心事可能比学生时代多了几个维度。

这大半年知识星球里的朋友的问题也是,大家都有各种工作和买房选择上的焦虑,世界顶尖大学回来的朋友也有自己的忧愁,确实,短期来看机会选择是在变少,大家都非常忧虑,不过也正是一个更好的加速提升认知的阶段,认知听起来可能比较虚,但它最后会量化成你整个职业生涯的宽度和厚度,社会地位和财富。

这就和抄底一样,大部分人在情绪恐慌之中容易被情绪裹挟,而这时候的机会就在于,用更少的资金去和容错率更高的机会做博弈,衰退时期的大部分人会因为恐慌和生活压力将认知提升的速度降低到平均线以下,而这时候正是赶超认知的机会。因为在上升时期,认知提升的因素太多了,可能别人的资源和运气就是比你好,你怎么也赶不上别人,历史上所有的衰退周期都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1 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公式

记得之前有个学员问了我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自己读书读好多年,硕士毕业去大企业打工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天天被pua,学历比自己差年纪比自己小的人就赶上了上一波期权,天天对自己指手画脚,受不了。

吭哧吭哧读书读到25,还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大好的探索行业公式的时间浪费了,结果回头也没做科研没进体制内这种有buff和缓冲的地儿,还是出来打工了,用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拼,自己能好受就怪了。

任何行业都有既定的公式职场人生,商业世界没有那么复杂,需要付出最多的就是认知和执行力,认知在平均线以上,100%的执行力就能换来6成以上的胜率。认知在90分以上,100%的执行力就能换来9成的胜率,大部分处在行业顶尖的人基本都是90分的认知配合上200%的执行力换来的。

公式会随着时代变化,可能其中的因子有变化,但大体上的公式框架是不会变的。比如大消费,你在供应链上可能运输方式或者生产模式变化了,但是整体供应链条不会变。

渠道层面可能你的渠道从线下变成线上,从淘宝变成抖音,平台模式变了,但是渠道运营和通过渠道加杠杆的公式不会变。甚至品牌认知变了,但是把品牌捧起来的广告公式是不会变的。

科技公司也一样,tog的公式永远不会变,无非是以前通过竞标和代持,变成现在的产学研结合而已,公式懂了,只要把重心往因为科创板带起来的泡沫而产生的新的产学研模式上就行了。

公式都是定死的,都是无数人踩坑踩出来的,但是这公式不是书本直接写给你,让你这个巨婴直接读的,进了公司,没人好心好意教你这些,没一个人可以从公司里学到现成的东西。

记住,是没有一个人。谁没事闲的在公司里教你这个那个,很多好好学生在学校学习久了伸手习惯了觉得有本书里有所有公式,去大公司就和去好学校一样直接学就行了,抱歉真没有,就算公司飞书里档案再多,也不是学校,一个行业真正核心的公式和赚钱逻辑只有你真的去做了才能彻底一步一步好好掌握,没人照顾巨婴心态。

任何公式都是既定的,在那里放着,谁触碰的速度快,谁认知提升的效率高就能提前领悟公式,然后靠信息不对称赚钱。在天梯里看那些消费品广告的时候,大部分人只会想这个东西好喝不好喝,有没有想过它背后的逻辑公式?

优秀的赚钱的人会追求相对速度,不用更快,只要超过平均线,比绝大部份人快就足够在公司里爬上去或者在这个行业混的不错。

顶尖的赚钱的人会把一个行业当成自己全部的职场规划,然后力争用更快的绝对速度提升认知理解公式,以后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头羊。

再顶尖的天才会在绝对速度的基础之上,去尝试在公式内部修修补补,找新的因子,赚因子改变的大钱。

就像十年前移动互联网的 创业公司高管,工具型公司,平台型公司。

2 表面风光是最大的陷阱

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应该围绕“我怎么快速距离这个公式更近”来做铺垫,读好大学进好公司不是为了钱和福利,而是为了更快理解行业上下游,这才是上升时期的溢价。

偏偏很多人搞反了,把上升期泡沫行业的蓬勃发展当成是自己的能力,沉浸其中,完全忘记反着思考去赶紧补短板,

互联网做久了觉得产品改变一切,没有广告行业的公式你流量去哪里变现去,没有传统分销和服务商的销售模式,你广告怎么卖出去,真正互联网公司出来能把生意做透的人,基本都是在泡沫时期扎根了很久去了解这些公式的人。

只看表面风光,

就像找对象只看脸一样,动辄大长腿180要么胸大腿细,完全忽略内在能力和积累,

就像做品牌只看外在美感艺术性,完全忽略前端供应链和上游生产一样。

就像一开始工作非咨询市场分析啥的不做,鄙视做销售的一样。

其实都是很学生思维的思维。

而且处在上升时期,或者泡沫时期,就更容易让人距离公式远,因为会误把行业发展和社会周期当成自己的能力,

因为人都是有自尊的,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只是赶上了好时代,更愿意和个人努力(不管这个努力是不是对的方向)挂钩,而一旦行业不景气,则往往归结到时代身上。

所以其实想赚钱,想把行业吃透,很多时候也是反人性的,你得承认自己不行,自己pua自己,忘记学历给你的表面风光,从头开始重新成为一个初学者。

3 骂醒自己

其实看整个衰退期间,最典型的就是能活下来的公司基本都有硬实力,在公式上理解就是透彻。

同样两个做线上直播投放的,退货率转化率选品物流这些,全部是细节,多个细节累积起护城河。10%的净利润就是这么抠出来的。

身边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做供应链起家的活的很好,做投放优化广告起家的做的一般,做新国货的死的最惨。

所有直播公司的服务商都说,衰退时代越牛逼的人的钱越难赚,但是你和他们合作能学很多东西,就当花钱买认知提升了,越傻逼的人钱越好赚,但是和他们只是赚钱而已。你想从做供应链起家的老板身上赚钱,特别难。

所以衰退和内卷时代,其实更容易让人好好认清自己,忘掉所有的标签,想起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距离这个公式到底有多远,因为无论因子怎么变,大公式框架不会变,就放在那里等你去找,等你去够,你慢了,相对别人就快了。

反正衰退期间你也赚不到钱,不如回头更好的梳理清整个人生规划。在泡沫时期停下脚步思考的人是傻逼,在衰退期间想付出更多时间维持原本生活水平的人更傻逼,就像牛市来临你空仓,衰退期间不择机补仓一样。

择时,拉长到整个人生来看,那就是时代红利来了赶紧上车吃红利反正你不吃别人也吃,时代衰退来了时间省下来梳理规划厚积薄发,而不是想在衰退期付出更低效的低回报比的事情。

都是反人性,所以人生是一场修行,前期越执拗,越玻璃心,越好学生思维,越要面子,越听不进去话,越脸皮薄,越沉浸在公司给你营造的假用功氛围里(用kpi考核职场人生,用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用好福利),你距离这个公式就越远。

人和人的差距都是在25到35拉开的,并不是在15到25拉开的,记住这一点,哪怕你现在读学校再好,顶级211985和大专的差距,毕业之后慢则3到5年,快则1到2年,就会被完全抹平。

越早领悟这个道理,越早开始迈向公式提升认知,越早超过认知平均线,越早就可以进行信息不对称的信息差收割,就越早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如果你还在学校,记住这句话,如果你已经工作了,抓紧骂醒自己。

4 困惑的根源

把理解透这个公式作为毕业工作之后所有事情的根源,就能解决一个人绝大多数的烦恼。

加班能帮你距离这个公式更近一步吗?

接新项目新的挑战能吗?

跳槽除了工资之外更高的level能吗?

换行业能吗?

当下手里有的资源能帮你理解这个行业更快吗?

家里的资源能吗?朋友的资源能吗?

选择这个行业是用你的优势还是劣势和别人拼呢?

我花钱买这个课,或者认识一帮人,能帮我距离公式更近一步吗?

这些想清楚了,其实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需要多少年,就一清二楚了,连餐饮行业10%到15%的净利润,60%的毛利都还没搞明白就去加盟别人的品牌,不割你割谁,因为你就是认知不行,

或者说不叫割,这就是你交的学费,交完之后,别说10-15%的净利润,你能把餐饮每一个阶段的细节都能算明白了。越早越好。真不是坏事。

你会明确发现你周围无论是泡沫周期还是低估周期都能赚钱的人,他一定,从毕业开始,或者说毕业没两年,就彻彻底底想清楚了这件事情,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几乎在实业打拼的人都这样,都是快速更快接近公式然后打信息差,没有例外。真的没有例外,哪怕你家里有资源,都不行。

经济下行期,才是真正让你想清楚,骂醒自己最好的阶段。人生拉长了看,你不会记得你小学初中获得了什么小红花,只会记得被谁拒绝了,哪次失败了,然后现在回想起来感谢它。

回到开头的问题,人就应该反过来想,读了那么多年书,优势当然是进体制内或者走科研或者金融(因为职称和入门门槛),这些才能发挥你多读书这几年的唯一一点优势。而且体制内,科研,金融,都有自己的公式,这里面的人的速度和你一样,去探索怎么做群体管理,去探索怎么做科研站好队混好圈子,去感受金融怎么撮合资源,这些我在知识星球里写过很多了,每一个都是大话题。

读了好学校硕士结果目标就是为了进大厂挣点块钱,那还读啥书?对互联网理解怎么可能比那些大学毕业就出来打拼的人强,做电商做不过操盘手,做游戏做不过搞流量投放的,做品牌可能连供应商的皮毛都学不到,做渠道估计分销经销的政策都分不清。

那不是纯纯用劣势和别人优势拼?难道天天靠乔布斯演讲或者靠已经造好的各种产品需求的轮子去接近公式吗?

当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我也见过学历特别好的最后进了互联网空杯心态,销售部管供应商管渠道的人他认识的可能比销售部老大还多,干两年出来一边做了个出海的私董会,一边做了个大公司的小供应商,现在小供应商已经变大了。

实业是非常残酷的,大家比的是速度,不是学历,也不是你一文不值的玻璃心或者面子。想要面子的话,去好好做科研,好好发论文到最后,才有机会名利双收,前提是公式认识拼的过其他聪明人。

现在就问问做互联网的人,如果觉得自己距离公式很近了,说说看,公司最大的供应商今年每个季度的毛利净利润,还有账期是多久?这是最基础的问题了。

5 世界永远是公平的,但努力不是。

世界都是公平的,乔布斯交棒给库克,后者深耕了二十年供应链,库克要交棒的人,现在直接把大部分精力从运营划归到供应链里,其实很多事都一样,实业里的供应链是前段的上下游链接,到了经济层面,很简单,就是一二级,到了科研层面,就是你发论文,到了政治层面,就是几年基层工作经验。

每一个行业的公式都是很有趣的,大框架永远不会变,在各种因子改变的情况下往里塞新东西,加速老东西的更新换代,但是每个时代挣钱的人永远都是少数。首先懒已经打败80%的人,然后没有提升认知方向的努力打败15%的人,最后5%的人崛起。

但是千万别以为15%就很牛逼了,没有提升认知方向的瞎努力的15%,其实你和懒的80%几乎没差别。还不如躺平了算了。努力只是基础,选择大于努力,认知决定选择。

以前说一句话,我前几年开课说实话,这点钱买你距离公式的距离更近,买你更多的加速度,甚至买你早点开始走这条路,一点也不贵,便宜的很,如果觉得这钱你得加班很多去换还不如买个新手机,那可能也就加一辈子班了。

5%的人选择做那些不给任何加班费但是对自己行业提升认知巨大的事,比如出去见新客户新渠道新供应商新行业合作伙伴,或者做一个公司没做过的新项目,做完马上自己能看到一线数据和反馈。

15%的人选择做那些短期有回报但是长期没作用的加班。比如接重复性的新项目,见已经得心应手的人。

80%的人选择当一天和尚敲一天种,靠着压力和老板的kpi去推动自己做不开心的加班。

这就是差距。

无论世界变化多大,即使有全球衰退,我们也是衰退最慢的。但衰退时候好好做好整个职场规划,其实反而是一次人生转折点,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周期,早点提升认知,早点接近公式,早点收获信息差,跨过去一看,对岸一片光明,然后岸这边继续是一堆永无止境的内卷,一个又一个循环。

最后:

之前介绍的,长期复利收益3.49%,第一梯队的产品,收益太高要求被监管下架,还有两三天,9月30日就正式下架了。错过了就很难再找到这个收益的产品了

职场人生攻击违法行为_职场人生格言座右铭_职场人生

30岁男性买,10年交,第10年复利收益超过3.4%,折算单利4%左右,80岁的复利3.487%,折算单利已经9.1%

有需求的部分可根据交保部分取用,剩余资金还可以继续增值,比较灵活,最重要的是,它永远只属于你或者你娃,没人抢得走。

最后三天。

最后三天。9月30日晚上准时下架

点击下方咨询我的专属顾问老师购买或咨询,任何保险问题都可以去咨询哈

点击预约咨询顾问

最后,10月份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时间点,很多很多事情都要在这之后去进行逻辑的重新梳理和判定,我会第一时间在后面的知识星球和朋友圈和大家进行分享,买房,工作,经济政策,股票行业变动,甚至是周期,工作选择,很多逻辑要有很多很多结构性的变化。

好久没写长文了,大家国庆假期愉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