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面试技巧论文 徐定德博士:致力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专家

面试技巧 0 39

求职论文面试技巧和方法_求职面试技巧论文_应聘及面试技巧论文

嘉宾介绍

徐定德博士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人文地理学专业,现任职于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攻读博士期间,以一作和其它作者发表SSCI/SCI/EI/CSCD/CSSCI文章20余篇。同时,他曾在经管之家发表电子书《计量统计历险计》,并与大家分享多篇博士如何发表SSCI、CSSCI系列的高水平的经验和技巧文章,深受坛友关注和喜欢。本科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硕博就读于中科院,有农林经济管理和地理学交叉学科背景,尝试从交叉学科的视角致力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近年来研究主题主要涵盖农户生计与贫困、农村公共服务、劳动力迁移效应、环境感知与行为响应等方面。在国内外发表文章若干。立志像老一辈的科学家费孝通、梁漱溟老先生一样为中国农村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问1:欢迎徐定德博士参加经管答疑特邀访谈,一方面,作为论坛的资深版主,徐博士在论坛一直受到很多坛友的关注。另一方面,作为一位90后博士,早在读博士期间您就以一作和其它作者发表SSCI/SCI/中文EI/CSCD/CSSCI文章20余篇,可谓十分高产。目前徐博士已经入职四川农业大学,首先能不能结合您的经历分享一下,博士如何较为系统地准备自己的求职工作?博士求职过程中的技巧和经验?在面试和试讲过程中,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答:非常感谢经管之家的邀请,让我再一次有机会来和大家分享计量学习、文章写作与发表、博士求职的经验和收获。

博士如何较为系统地准备自己的求职工作?根据我个人求职的经历,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的获取和筛选。通过网络、研究生部、师门(老师或以毕业的师兄师姐)、同学等渠道获取学校招聘的信息,然后看自己的成果是否符合学校的条件,进行相应的匹配。

在成果符合招聘条件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家庭、工作环境、平台及生活质量各方面因素,选定求职大概区域,帅选出符合自身条件的院校。在这部分要合理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尤其是师门的资源。现在博士就业形势严峻,一般情况下,如果在自己求学所在地工作,师门多少都会积累一些资源求职面试技巧论文,有时这种资源能帮我们找到一份相对于我们已有成果来说比较好的工作。此外,如果同时瞄准了几家单位,建议都投递简历试试。在工作没有最终尘埃落定前,试试总没有坏处的(即使是需要耗费一些成本),毕竟工作是大事。对于有些不确定的信息,可以直接打电话到聘人单位咨询,不要自己一个人瞎猜测。

二是求职资料的细心准备。目标院校锚定后,按照要求准备相应的材料。博士求职整个过程包含的材料一般有简历、论文首页/全文及检索证明、各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面试ppt(ppt一般包含简历中的自我介绍和成果展示,有的还要求拿一篇代表作来系统的做个学术报告,时间30分钟左右)等材料,如果应聘教师岗,还得准备一份教案(含PPT),试讲30分钟左右。材料准备好,再三确认后在时间节点前投递就好。在整个材料准备过程中,要注意很多细节性的东西。比如,论文和证书提供时将最有分量的成果放在最前面,有拿得出手的成果表明其检索类别和影响因子。准备PPT前去应聘学校网站上看看目标学院老师简介(包括研究方向、项目、论文等,尤其是最近正在进行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将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结合目标岗位及自身成果,有针对性的做PPT去展示。

三是面试时的精心展示。在应聘材料投递后,如果符合聘人单位的条件,会第一时间通知面试,有的学校有两轮面试,第一轮是学院初试,第二轮是学校面试,两轮通过才正式录用。按照聘人单位的要求,去大方的展示自己就行。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我个人认为需要注意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到面试通知后,要有针对性的准备好PPT,然后自己卡着时间多演练,做到流利连贯。时间上一般聘人单位都会有要求,如果没明确提,建议先打电话问清楚。二是注意基本礼仪。比如,穿正装+皮鞋,面试老师提问后说谢谢等。三是汇报时阳光自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要自信,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最了解自己做的东西。PPT简洁美观,重点突出,表述落落大方,详略得当,会加分不少,给面试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合而言,求职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大概就这些。实际上,成果是基础,是重中之重。因为有了好的成果,其它各方面稍微弱点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也不能太弱或因为有了好的成果就不注意细节)。要合理利用手上的资源,尤其是师门的资源。悉心准备材料,面试时精心展示,自信满满,落落大方。

问2:关于博士就业去向方面,您觉得应该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求职定位和工作选择呢?有什么好的意见分享给大家吗?

答:这个问题可能要分专业。对于很多应用型专业的博士,可能更多的是去业界。而对于我这种搞基础性研究的专业,可能更多的是去科研院所或高校。具体就业去向,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在我看来,可能需要权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估下自己掌握的技能及自己的性格是适合业内还是学术界。其实,到博士阶段了,一般情况下“根”思考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会相对较强。所以,找工作时看似会被专业限制,其实选择空间挺大。比如我自己学了几年的统计和计量知识,在学术界基本够用,到一些公司去做做数据分析,写写行业分析报告啥的基本也没问题。然而,是留在学术界还是去业界,我个人觉得更多可能看性格(能力其次)。在现在国内博士就业形势这么严峻的形势下,如果觉得做学术对自己的挑战太大(如写不出文章,写文章效率低),可考虑去业界或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去政府部门。

二是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有的人能力很强,抗压能力也不错,就业面相对较广,然而就业选择却存在差异,这取决于各自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比如,有的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身边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很多大牛,大科学家就是这样)。那么,ta们可能就会选择对自己挑战性很大的工作,不断专研。而有的人没那么大的抱负,觉得人生短短几十年,就想过过小日子,不想有那么大的压力,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能为国家社会做点贡献更好。那么,ta们可能就会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虽然偶尔会有新的挑战,但总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博士就业第一份工作比较重要,有的人可能一干就是一辈子,我个人觉得可能这个问题需要考虑清楚。

三是家庭、工作环境、平台及生活质量的综合权衡。成果是一切求职的基础,成果越多,质量越好,可选择的空间越大。在具体进行工作选择时,需要综合权衡家庭、工作环境、平台及生活质量。自己的朋友圈子主要在哪里,家里的情况(老人、配偶、小孩),学校的平台,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压力),生活质量,配偶的工作,小孩的教育······可能需要把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做好利弊分析,才能做好最终决策。比如我自己,我老婆和我都是四川人,她也在成都工作,所以我工作首选成都,综合考虑研究方向一致性、学校平台、薪资待遇、生活质量等各方面条件后,我选择到川农管理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问3:您如何看待当今的博士就业市场呢?如何看待出国读博士后这个问题呢?

答:就我个人了解,如果仅就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最近几年国内博士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即使是一些名校毕业的土鳖博士,想要留在省会城市高校/科研院所,极其艰难。可能应用型的学科(如计算机、大数据)要相对好些,而基础性研究的学科(很多人文社科专业)要难得多。举个例子,我所在的研究所今年毕业博士33人,只有4人左右留在了成都,很多博士毕业都去了四川的其它二三线城市高校或其它省的一些高校,有的离开了学术界,去业内了。在就业方面,海龟或有访学经历的人(博士出去1-3年,和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在同等条件下具有明显的优势。很多高校在进人标准里就明确提出,应聘者至少得有1年的海外访学经历,有的是硬性要求,有的是软性(有经历的优先考虑)。即使是具有同样科研成果的两个人(一个海龟,一个土鳖),海龟的薪资待遇可能要比土鳖高得多,有的高达2-3倍。同时,对于已经在高校工作的人员,一些高校鼓励老师外出访学(申请留学基金委的钱,或学校自己出钱),开拓视野,加强交流合作。有的高校甚至将职称评定与出国访学与否/出国访学年限挂钩。

在就业压力、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下,现在一个大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去国外顶尖级的大学读博或联合培养,很多高校的青椒占住坑后选择去国外读个博后或访学1-2年,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然而,现在国外很多高校似乎越来越不待见中国这种“功利式”的访学。我知道的,有些国外顶尖的高校明确表示不愿在免费接纳中国访学的学者,或者适当削减免费接纳访学学者的比例,比如由一年进一个变成两年进一个,去访学的人一年得缴纳几千美元的公共资源占用费。因为部分中国学者拿着留学基金委的钱出去访学一年,期间吃喝玩乐很快就过了,不能贡献太多的东西,反而会占用很多的公共资源。

在以上背景下,对于出国做博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不管是出于功利还是理想)出去是要出去的,但何时出去这个看个人情况。对于那种事业心很强,不甘心毕业去一个一般的平台的人,建议去国外做个博后,跟一个牛点的老师和团队,多出点有份量的成果。现在中国很多高校/科研院所正在发大力气引进这种高端人才。去国外辛苦几年,回国后可能比一般就业的土鳖博士少奋斗5-10年。然而,博士毕业就紧接着去国外做博后,还是要付出一些隐性的成本。比如,一个人背景离乡,克服各种阻力生活·····有对象的可能面临异地几年······家中老人年纪大,身体不好······对于那种土鳖博士毕业就能找一个自己觉得相对不错工作的人,建议先占坑,然后站住脚后再出去。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今年这个学校在招人,招满了可能未来几年都没有进人的指标了。几年后的事谁也说不准。一个共性的现象是现在高校进人要求是越来越高,职称晋升是越来越难的。如何抉择,个人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如果给我一次重新读博的机会,我可能会选择博士期间就申请去国外一个好点的高校联合培养1-2年(哪怕延期毕业都行)。这样既开拓了眼界,又积累了学术资源,找工作议价的资本还能更高,一举多得。然而,同上面一样,出国也会付出很多看不见的隐性成本。

问4:您现在已经是一名青椒了,您觉得青椒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快速的在高校展开自己的研究呢?

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分岗位来谈,然而,不管对于何种岗位,到新单位报道,可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运行制度。针对学校制定的标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日提升职称和薪资待遇。对于教学科研岗,可能需要平衡教学和科研间的关系。因为现在高校教学评估越来越严,考核标准越来越高,要上好一门课对于新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如搜集素材,准备PPT,演练)。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对于教学科研岗的老师,需要平衡好教学和科研间的关系。对于专职科研岗,可能需要坚定研究方向,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产高质量的论文。对于刚到新单位的青椒,有的有科研启动金,有的没有,离开了以前的课题组,可能项目经费有限,有一段时间青黄不接。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快速摆正位置,然后积极申请各种科研项目。同时,积极与原课题组老师和师兄师姐联系,看能否继续参与一些课题研究,以渡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时期。此外,专职科研岗以科研为主,需要产高质量的文章才能在新单位立足,高质量文章的产生一般需要多年的工作积累。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不是特别需要,不要轻易转变研究方向。因为入职后一系列的项目申请都有一个研究基础描述(尤其是青年基金申请),沿着硕博期间的方向走,因为有工作积累会顺畅得多。同时,学术圈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建议有机会加入本研究领域专业的学术会议组织,积极参加大型的学术会议,去露脸,认识业界的大牛和青椒,尤其是青椒。因为同是青椒,大家还可以互通信息,有可能的还可以一起合作文章。

问5:过去的三年,您曾经和我们分享了很多如何学习计量统计的文章,如今您博士毕业了,相信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新的理解,能和大家分享下,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学好计量与统计软件吗?如何快速入门和上手?

答:现在毕业出来,感觉时间是越来越不够用,琐事太多,不能再像读博期间有相对大块的时间可以集中学习。关于计量统计的学习,我在以往的帖子和访谈中已经说的够多了(详见我和经管之家联合发表的电子书专著《计量统计历险记:学习札记与解惑集》,想获取本书,请在经管之家论坛微信公众号“bbspingguorg-weixin”回复关键词“电子书”即可)。

应聘及面试技巧论文_求职面试技巧论文_求职论文面试技巧和方法

求职论文面试技巧和方法_求职面试技巧论文_应聘及面试技巧论文

关于计量的学习,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浅薄建议:

一是不要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计量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某种方法你可以很快“掌握”(可能只是会用,具体的理解还不是太深刻,其实这在我看来不叫掌握),所以不要急功好利。要静得下心来好好学,事在人为。一天进步一点,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是计量的学习要有毅力,时间要相对集中。如果只是零散的拿一些时间来学,可能掌握的知识也是零散的。今天没事学点,明天有事就少学点,甚至不学,使得学习是断断续续的,前面刚学习的东西,由于没有连贯起学着走,边学边忘,最后基本就等于没学,慢慢就放弃了。所以计量的学习建议系统,一鼓作气的学,连贯的学。

三是找准找好资料。大千世界,关于计量学习的资料太多了,各种资料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所以找准找好适合自己的资料很重要。如果有经济条件,建议在论坛买视频学习,视频学习相当于有老师在指导你,且可以反复不断的看,且学习的也相对系统完整,很多细节的东西也会在视频学习中掌握;如果没有经济条件,可在论坛下载经典教材,硬着头皮看下去学。计量基础点的教材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中级点的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高级点的格林的《计量经济分析》。此外,我自己看的谢宇老师的《回归分析》也不错。基本都是大块头的书,所以承接我上面第二点说的,要集中投入精力在里面学。一般的人即使拿着这些经典的好书看着看着也会累,累了就不想看,看不懂就有点想放弃,然后就说计量难,不学了。其实,只要硬着头皮看下来,一本书看个2-3遍,很多东西慢慢就会理解了。

四是干中学。边看边实践操作。计量理论和软件应用能力同时提升。长期的过程坚持下来了,水准就上去了。

综合来看,对于类似于我这种没有太多个人时间的青椒,想快速提升自己的方法论的功底,我个人的建议是报个培训班(论坛有很多很好的培训班)。由专业的老师带领,熟悉基础的计量统计知识和软件操作,增加感性认识,带领“菜鸟”渡过最难的那个阶段。有了感性认识,再回过头来系统的看一些比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书,将一些知识点融会贯通,基本的实证分析应该就没太大问题了。不过不管通过哪种方式学习(自学/培训班······),要系统的掌握一门统计分析软件基础的东西,并将融会贯通的用到学术研究当中去,根据我个人及周边人的经历,一般需要1-3年时间。我认识的很多计量和统计比较厉害的朋友,不知道用stata跑了多少遍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的习题集。要掌握一项看家本领,是没有太多“捷径”可言的,非下苦功不可。

问6:很多朋友都很关注您最新的科研进展,能否如何快速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如何做好实证研究呢?

答:结合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感觉做好实证研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工程大概包括好的idea(好的故事)+高质量的数据+扎实的方法论的功底+一定的写作技巧(套路),任何一个环节弱了可能都会导致文章难产。如果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文章写作和发表,对于缺乏平台支撑的很多新手,可能发表高质量文章的“门槛”就显得高了些,变得相对困难。然而,也有一些技巧和规律可循。

对于好的idea(好的故事),这个需要坐得住冷板凳,会找文献,会读文献,会总结归纳文献,提炼批评点。这部分在我个人的研究中,大概占据了整篇文章研究时间的60%-70%,是重中之重,好的故事等于成功的一半。

对于高质量的数据,这个如果是自己搜集,成本太高。不过幸好,现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大型数据库可以免费申请使用,如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农村金融调查。现在国内外很多专业的期刊上使用此类数据库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不过前提是你得有一个好故事。至于如何做好微观实证研究调研,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可详见论坛对我的访谈《经管答疑360门诊1:博士如何高产?》第3部分“如何做为科研团队带头人,带领团队进行实地调研及学术调查?”(地址:)。通过里面的描述,大概就可以知道这项系统工程的费时和费力。

扎实的方法论的功底,这点经常是大多数学术入门者的拦路虎,即使是对于一些学过计量统计课程的人依然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至今市面上貌似还少有教材介绍如何从计量统计理论的学习过渡到实证研究的具体应用(可能的原因是学科差距大求职面试技巧论文,导致很多东西不好说)。比如,你知道用软件来实现基本的OLS,但你不一定知道在做OLS前需要对调查数据做一些基本的预处理,如极端异常值诊断,共线性、异方差检验等。所以我这里指的扎实的方法论的功底大概的意思是有过一些实证研究的经验了,自己大概懂得拿到数据后到文章结果出来这中间的一系列流程,尤其是一些细节的东西。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有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合作者指导会省很多事。对于想提高这方面能力的人,我的建议是找这方面有经验的人合作文章,多去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看做的好的研究者都做了些什么具体工作。

一定的写作技巧(套路)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去年论坛对我的访谈《经管答疑360门诊1:博士如何高产?》第1部分“博士阶段的论文写作、期刊投稿、学术心得”(地址:),我草写了一个文章发表套路。一般情况下文章写作的几大板块就这些。按照这个套路写作文章,发表国内外一般的期刊都没问题。不过这个套路稍微显得有点死板,能在此基础上加些创造性的发挥,把故事说得漂亮就更好了。

综合以上而言,一个好的实证研究,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看似很难,其实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难,但毕竟是系统的工程,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除了坐得住冷板凳,还得找准方向才行。

问7:能为大家推荐一些您心中觉得比较好的经管学习资源及图书吗?并为大家简单点评一下?

答:说来惭愧,近半年时间由于忙于博士毕业,找工作,适应新环境,我个人还没太多时间去认真学习,所以也没太多新的经管学习资源和图书推荐。去年7月份,论坛对我作了一个访谈,名字叫《经管答疑360门诊1:博士如何高产?》(地址:),里面有一大块就涉及到学术科研工具资源,图书、教辅资源个人使用点评,以及学术著作推荐及点评这些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到这个帖子去看看吧。待我后续沉淀下来了,有新的好的资源再第一时间和大家来分享。

问8: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如何看待大数据?

答:人工职能和大数据我接触不多,然而耳边总是不间断的会听到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我个人的感觉是人工职能和大数据会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会对我们的生活乃至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举个例子,听身边的朋友说过,有人在淘宝上断断续续的买了小刀、胶布、绳子等东西,一段时期内长时间关注绑架等方面的新闻和故事······有一天警察上门了,说是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分析,觉得ta有某方面的倾向······我不知道这是笑话还是真实的案例,但其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作用可见一般。以前和浙大的一个老师聊过,他说我们现在做学术研究的范式和几十年前可能不一样,可能再过一些年,我们现在的研究范式也要被革新了,要不断的学习才行······此外,现在似乎人工智能、大数据被炒得很热,动不动就要来做个分析,搞个预测,然后似乎准确率都不是太高(我知道的国内用所谓的大数据做电影票房预测,很多都不准,差距很大),这与很多因素有关。可能将来到某一天,很多可控的因素被逐渐剔除,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作用会越发明显。

受个人成长经历及学科差异的限制,加之个人水平有限,我在上面分享的关于就业、出国、学计量统计、文章发表等经验都是一家之言,希望能给需要的朋友一些启示,不足之处还请包含见谅。

徐定德

经管之家论坛ID:xddlovejiao1314

2017年9月20日于蓉城

求职面试技巧论文_求职论文面试技巧和方法_应聘及面试技巧论文

求职论文面试技巧和方法_应聘及面试技巧论文_求职面试技巧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