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背景:双非一本+985硕士非全在读
专业背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在读
工作经验:央企施工单位+地产数科共3年
offers:1.国网能源数字化部门-需求分析岗
2.某能源数字化咨询单位-咨询岗
3.某省设计院智慧部门-解决方案
最终去向:国网能源数字化部门-需求分析
薪资:11.5k*12薪(涨幅约5%,一线->二线)
城市:北方某二线城市
01
“非典型”土木生的“非典型”校招
我是一个天坑土木大类造价专业的毕业生,本科就读于山东某普通双非的工程造价专业。幸亏我喜欢瞎折腾,这反倒成了我救赎路上的第一个垫脚石。
我上大学那会正好是2017年前后,建筑行业还没那么不堪,各个甲方、地产、总包还都比较有钱,BIM和数字化还比较火。因为喜欢瞎折腾,我较早地接触到了revit,又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建模软件、渲染软件、参数化软件,随后又参加了大大小小的BIM比赛。
在大家都在忙于考研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考研多是一条捷径,一直忙于搞我的BIM和比赛,但同时这些东西也对我的秋招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
苦逼的BIM工程师们
秋招的时候,主要面了一些本专业的施工单位的成本尴尬,但是内心还是不要想做那么传统的工作工程造价简历模板,渴望转型出去去做BIM和数字化相关的事情,也算是不枉费了在学校这几年在BIM上面花费的心血。还好遇到了我的老东家,中建下属某装饰施工单位的BIM部门,我满心欢喜决定就是这了。
02
“非典型”BIM工程师的应用研发之旅
一毕业,就以校招生的身份来到了上海,入职了中建下属某施工单位总部的BIM和科技研发部门,做BIM工程师的岗位,这对于从传统土木行业出身的我而言,是非常新奇而且热爱的事情。
万万没想到,紧接着一个跟一个项目驻场就来了。在单位上海总部工作的两年时间内,在外奔波的时间超过了20个月。
深圳项目驻场的日子,海的那边就是香港
2021年国庆前,第一个驻场项目我来到了深圳,紧接着11月底又去了佛山,到了年底又赶往茂名,珠三角算是逛遍了。转眼间2022年3月底回到上海,第二天赶上封城,6月初赶往西安,待到9月初又回到上海,好歹安安稳稳干到年底。2023年大年初几立马赶到成都,又是待了半年。一来二去,两年时间就过去了。
项目上还会组织大家积极跑步锻炼
这两年,设计知识和规范学了但不多,现场施工工艺学了但不多,新技术新设备学了但不多,人倒是认识了很多,零零散散,算是有收获吗,我自己其实也心虚。在这两年里顺便做了做公司相关的科研管理、课题研发、课题管理,稍微锻炼了下word、PPT和汇报能力。
异型项目还是离不开BIM和数字化技术
当有一天,我意识到我的成长和进步都是零零散散没有主线的时候,我认为是时候出去闯一闯了。
03
“非典型”研发工程师勇闯BIM软件圈子
第一次转行的时候其实也没想很多,就想着跳出国央企的圈子看看科技公司是什么样子的,至于什么行业或者做什么岗位,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断断续续从七月初投简历到八月底,也投了七八百上千份的岗位,主要还是集中于建筑软件这一块,毕竟从建筑施工企业跨出去直接去做其他的还是有点难度的。
最终,某地产旗下的科技公司收留了我,虽说是做测试,但至少也能接触接触纯正的研发团队,感受下科技企业的工作氛围。我又是毫不犹豫就接受了。
工作地点在上海陆家嘴最繁华的地方,我像一只土狗进城一样,悲哀于土木行业工作环境怎么这么差,怎么连周末休息都没有。和他们在陆家嘴的白领一对比真的是可惜了同样是努力学习的我们,上天真的不公平。
进入团队以后,又惊讶于这么多大佬在这个团队里面蛰伏,又惊讶于这个新的软件产品怎么能这么做,看到了很多科技行业的好,也诧异于很多怎么能是这个样子的问题。
虽然有这么多好的坏的,应该的不应该的,虽然加班很多,加班费也真的给,但还是很开心自己对产品的一些建议和想法落实下来了,变成了真实的东西,如果能被众多还拼搏在设计院的设计师同仁们用到,提高下效率减轻一下工作压力也就很满足了。
软件公司全都是大佬,平常的日子也喜欢跑步
但再后来当我意识到由于市场环境和行业的原因导致产品的某些问题,当然也是在某位大佬的提点之下,我意识到既然我在这里没办法实现更长远的互利共赢,那就是时候再次离开了。
而且这次我决定彻底离开建筑行业,为了以后的路走得更宽,也去看看真正其他行业的东西。主要针对的方向还是科技行业,不限于软件还是硬件类型。
04
“非典型”测开工程师二次彻底转行至电网需求分析
这次彻底转行之前,感谢Edison和Eddie较为系统的数字化培训使得我能更好的审视自己,并且剖析通用技能以及迁移。大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投递了也有2000多份简历,改了4个版本,最终面试机会有5次面试机会,3个走到了终面,拿到了3个offer。
其实这一个月简历投递也比较坎坷,总体分为两个阶段-毫无收获期、惊喜连连期。毫无收获期是在六月份到六月底,惊喜连连期是在7月1日至七月中旬。除了自身简历多次改版的影响,这也能看出来很多有效岗位和面试,以及企业放岗主要是在七月之后。
按照行业来讲,我面试的第一类实际上是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的岗位,不限于做硬件的还是做平台的。我第一个拿到的面试机会是在7月1日,而且一来就是3个。
第一个是位于上海的一家做摄像头+AI的比较小的企业,他们主要是做偏港口或者是这种物流路径规划这块的解决方案。这一家面试有点随意,因为公司内部的一些原因竟然到时间了才通知我推迟面试,我这直接拒绝面试了,毕竟感觉到有点不尊重,提前一天告知我也可以接受。因此第一场面试还没开始便结束了。
第二家是某北京高校在山东的研究院,主要是做的偏项目管理和项目经理的工作,但聊着聊着发现这种全年在外奔波到处应酬的工作性质确实不太适合我,于是就没有继续进行下去。虽然我发现他们跟着学校放寒暑假,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了。
第三家是一家做电力和新能源咨询的公司,这个方向也是蛮不错的,最终也是成功拿到了offer。
后面又陆陆续续有五六个面试,也包括在省院智能化部门做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包括目前我入职的这个电网相关单位做需求分析等等。
新的生活,正常上下班的日子真舒服
重点说说转行以后的工作和氛围吧。我所在的是电网下属做戏能源和电网数字化的部门,岗位叫做需求分析,其实偏向于咨询和项目管理这块。目前上班还不到一周,工作内容大概就是根据模板要求和我相关资料编写业务需求报告,对接的人员会有内外部各个部门的,比如说我手头这是个关于污染物排放数据治理的项目,那么对接的人员会有对内的供电局、对外的排污企业、发改委等等。
和以前动不动加班到晚上八九点相比,这边简直是企业典范,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大家一刻都不敢耽误。当然要是手里的项目比较紧急的话那还是要加班加点完成的。
05
我的一点看法
走过这么多行业跨过这么多企业,回过头来发现其实各个行业的悲喜并不相通,也没有绝对的好企业和不太好的企业,岗位也是如此。只要自己做的开心就继续做,如果真的一点也不想干了那就立马掉头开始寻找新的路工程造价简历模板,重要的不仅仅是想法还有行动力。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便是探索的意义吧。
当然如果你在职场和升学上有所迷茫,欢迎加入我们的社区
或者拍下我们小店的1v1 咨询,9.9 奶茶钱聊三十分钟。
帮助“就业难专业”和“就业难个体”
0经验求职转型到高新科技及金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