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梅长苏也带去猎场……”
般弱姑娘的神预言终于成为现实,心心念的宗主,终于化身秋冬哥哥站在了猎场之上。
小蛙期待已久的《猎场》昨天终于开播,连剧情带广告刷完两集,收视喜人不说,男神胡歌屌丝出场的眼里满满都是戏,再次忍不住舔屏!
意犹未尽,期待着其他猎头男神们霸屏登场,搅动职场风云;除了圈粉男神不懂点财务怎么混职场,小蛙也开始思考,胡歌欧巴的猎场,实则是我们的职场,而职场中,我们大多数是被搅动的那一个。
回头看看职场中的我们,竟然还没有猎头了解我们自己。很多人忙碌工作,却不知道自己为何努力;有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跳槽,几年都没有找到自真正想要的归宿;有的人闷头扎实于技术,殊不知自己擅长的是管理……所以在资深猎头面前,我们的想法却无从遁形,工作的选择,也按着猎头们的套路一步步踩实,本没有跳槽的需求,也被创造出需求。
猎头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才是被安排的演员,猎头,才是台下的观众。
我想,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工作,才能在自己职场上做一个不被“设计”的人。
”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放弃自己目前的工作?
无论是什么原因,做出这个决定,一定程度上需要经历纠结、挣扎、反复怀疑、一咬牙跺脚地冲动,控制不住地回望,最终坦然地接受。做出决定之前,有的人思虑许久,有的人情绪翻涌。
从一个人成年开始,“工作”几乎占据了他的后半生,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决定换工作的那一刻,是人生的少有的决定性瞬间。
我们跟7位猎头聊了聊,他们的工作便是帮人“换工作”。但他们在其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信息中转站那么简单。可能你本不想换工作,却莫名被他们说动了心;可能你本想去 A 地工作,却越发笃定地相信 B 地才是最好的;可能你曾有的职业目标和动力,在某一瞬间被全盘推翻——而你根本不知道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就像一位猎头告诉我们的,“一个人一辈子能跳几次槽?而我们天天都在帮人跳槽。”在资深猎头面前,你的想法很可能无从遁形,你的一举一动很可能清晰昭示着你的欲望。猎头们会告诉你,他们如何发现人关于工作真实的想法,又如何在关键一刻推上一把。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还行,但缺点什么。
至于缺点什么,他们懒得想。”
Tristan/ Impetus Consulting/猎头领域
从业6年
这行有“金三银四”的说法,三四月只是个笼统说法,意思是年后人们跳槽最频繁。那时候是我们的秋天,农民们在秋天收割麦子,现在正是买种子和肥料的时候。我们在“秋天”收获“候选人”,现在正是“备货”阶段。
备货无非那几个途径:智联、中华英才、拉钩、linkedin,还有靠别人推荐,没什么特别的。这些招聘网站上会清楚地写着这个职位的最低要求,工作地点,薪水范围是多少——但也只有这些。一个资深猎头,在了解你的职业生涯后,能告诉你在你听过的这10个职位中,最适合你的是哪一个。
我曾帮一家日本电子元件公司寻找一位北京区域销售经理。而我看中的那位候选人原本并没有换工作的想法。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能告诉你一些和你看到的、不一样的东西。”
我跟他聊这家公司的老板,风格是事无巨细还是放权;是北方人张口闭口的“哥们儿、弟兄”还是“Jason, Andy, let’s talk about our mission and vision……”的性格;是空降还是从一线、总监再到经理一步步升上来的来头;还有他可以管理的销售团队能比现在多多少人……边说边观察他的反应。终于到最后,他兴趣好像更多了一些,但依然是观望态度,毕竟他的收入还不错,不急着跳槽。
得知他已经在公司四年了,我问他,“你觉得自己未来两到三年有可能升职吗?”他想了想,“我们的销售总监和总经理都很资深,他们不动我就上不去。”“那你喜欢管理吗?”他回答,“挺喜欢,我也想带更大的团队。”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到三年里你没有升职的机会。但是在那儿马上就有这样的可能,你能有一份提前三年的收获——在这种可能的前提下,你愿不愿意和那位老板见个面喝一杯咖啡?”
换工作说到底是人的事儿,见面聊对了什么条件都好说,最后他欢天喜地地捧着 offer 去报道了。
我见过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还行”,但总觉得欠缺点什么。无论是钱、平台,还是更响亮的公司品牌……他总觉得缺点什么。但缺的到底是什么?他没时间想,或者根本不愿意想。这时候就是猎头的机会。
这个故事还有下半段。这个人要被我挖走了,他原本的这个职位不就空了出来?而且全世界只有我知道。在他还没迈出最后一步的时候,我已经把代替他的人找好了。只差跟他的上司打一个电话。
除了找到隐藏的需求,偶尔我们也“创造”需求。当我留意到一个公司已经有几年没有换过区域销售经理的时候,我意识到了问题:销售以数字额为导向,一定会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假如一个人连续两到三年都是最后一名,公司却没有把它开掉,这说明了什么?要么说明他的业务不那么重要,要么是公司觉得这人能力有限,但态度还行。
于是我定期跟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或 HR 分享一些区域经理的简历,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对他的公司感兴趣,拿着行业平均的薪水却能做到他的团队第一、第二名的水平。也许就在某一个节骨眼上,比如某人又拿了最后一名,比如某人这次沟通的态度有些抗拒……他想到了我推荐的简历,他会越来越多地问自己“我要不要见一见这些人?”
“年薪几十万的人,因为500块就不去了。”
Sean/Spring Professional/互联网领域
从业3年
我不会在一开始就追问他要不要看这一份工作。我会问他现在的想法是怎样,会考虑哪些公司,对哪些公司不感兴趣,原因是什么。最后我才会向他摊牌:目前我手头上的公司有一二三四五六七,有哪家是你感兴趣的?
也有人完全不考虑,那我就跟他加微信保持联系。坦白说,我们每一年要接触400个新候选人。以每单10万来计算,对于一位猎头顾问来说,一年能让15个人跳槽已经相当厉害了。
更多时候,我的工作是跟他们保持关系。比如迅速知道他们公司的变化,他们的想法,行业的走势,还有哪些岗位正在热招。
我的任务是帮公司去找到合适的人,这中间不生产任何的东西。一个人的技能是他过去20、30年培养起来的,那是他能力的一部分。我只能根据公司的需求最大化、最高效地来匹配他的能力。其实我们赚的是信息不对等的钱。
偶尔会遇到“难搞”的候选人。曾有人拿着招聘广告,在面试的时候一条一条跟HR 核对哪些写得不清楚或有误,哪些自己符合或不符合。你根本弄不懂他到底是想面试上这家公司还是想砸场。也有人要求28000的薪水,然而对方给了27500,只差了500块,他一怒之下,头也不回地走了。
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这500块是他的尊严。
“这工作是内行欺负外行。你不可能每个月都跳一次槽,但我们每天都在帮人跳槽。”
小明/金融领域
从业2年
在很多很多年前,猎头就像杀手一样的存在:你听说过,但没碰到过。我的一位同事曾打电话给一个女生,刚接通的那一刻,那个女生说“你等一等”,她捂住话筒,跟办公室里的人说“居然有猎头打给我了!”语气特别兴奋,她并不知道她的声音有多清晰。然后她才松开话筒,用正常的语气跟我们说话。
以前被猎头发现是一种认可,一种荣耀。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就像你刚到北京要租房子,那就出门左拐找一家房屋中介。多花一点钱,但省事,这大概是猎头这个行业的现状。
做猎头的每一天里,最常见的是两样东西是——意外和拒绝。曾有一位我的候选人,在准备入职的前一天出车祸去世。几周我都联系不上他,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最后电话终于接通,是个陌生的女声,她说:“我的孩子已经去世了。”
有人在报道的第一天,上楼梯的时候崴了脚,他突然觉得这家公司的风水跟自己不合,第二天死活不去了。
也有人在我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说,“我怀孕了,不考虑工作机会。”却隔了一天打给我,“你那天没说完的是什么?我流产了。”
如果你能在猎头行业坚持工作5年,恭喜你,你的心态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即使明天世界末日,今天你也会淡然地约会吃饭,早上正常晨练,在末日的前一分钟镇定地打给初恋,告诉他/她我想你。
电话通了只是博弈的开始。毕竟你不能指望一个陌生人掏心掏肺地跟你讲实话不懂点财务怎么混职场,你需要自己去揣摩他的心思,他的种种举动可能代表着什么。
我让一个人把简历发给我,他是立刻发,晚上8点发、10点发,还是12点发,在我看来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8点可能是回家吃了饭,没什么应酬的人;10点可能是加班或应酬完回家,还记着这件事的人;12点可能是加班非常拼的人,也有可能是临睡前才一拍脑袋想起这件事的人……他的每一个行为、每一种措辞都代表了他心里的某种想法。
有些沟通技巧也很有必要。当我跟一位40多岁的人打电话,我不会用“面试”这个词。人到了40岁还需要被“面试”,有些人打心底里不能接受。我会用“约谈”、“聊一聊”这种说法。如果你是个聪明的人,很快就能掌握这些小技巧,你会懂得照顾他的情绪,甚至他在表现出某种东西的时候你也能及时地察觉。
跳槽是人生大事,对方凭什么相信你为他做出的选择?假如你对他的专业只有一星半点了解,你又如何回答他的疑问?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会把招聘广告背下来,甚至把这家公司相关的新闻背下来。到了后来,我学会了“偷师”——当我跟一个人聊天,我会问他很多东西。比如“你对现在的担保市场怎么看?”“你这边觉得这个公司怎么样?”你把他的话记住,再讲给下一个人,下一个人往往会觉得“你太专业了” 你把高的东西都讲完了,低的东西能不知道么?但猎头的知识都是空中楼阁,可以唬唬外行人,跟内行人坐下来一细谈,你的底就全掉了。
我的微信头像看上去像个40岁的中年男人,平时也不会承认自己是90后。这个行业就跟医院一样,你再有能力、学历好,你是一个博士后、祖辈名医,你也不会想让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给你做手术,你宁愿找那些祖传老中医。
因为年龄代表着经验、一种权威,中国人都相信这个。一个在职场混了多年的40岁男人,在跳槽这件事情上可能非常懵懂,他什么都不懂,甚至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当你跟他说自己只有20多岁,信心满满地来帮他办这件事,他一定是本能地不信任你。我一向不承认我的年龄,你猜多少就是多少。
并不是所有猎头都能本着专业、负责的态度做事。我有时候会嘲讽一些人,这个行业没有专业,只有钱;没有道义,只有吃了东家吃西家,只有一身廉价的西装和蹩脚的英语。
有的猎头为了拿到别人的简历,会捏造一个职位骗候选人。他明知道对方想做某个职位,便叫对方考虑,对方当然说好,然后他说“那你把简历给我。”
有的猎头纯粹把自己当成销售,满脑子想的就是把职位卖出去。至于候选人入职后是否利于他的发展,这些猎头完全不管。曾经我帮一个家居品牌招聘一位城市总监,看好的候选人很高傲,不愿多聊,我也有很多顾虑。但是当我把这些顾虑说给这家家居公司的 HR 时,他却告诉我:“你不用担心,我们的大区总监很能忽悠人,只要你能把他糊弄过来就成了。”我问他,“那他入职半年就离职了可怎么办?”他告诉我,无所谓,随便找个理由就好。
你看明白了吗?现实是 HR 伙同大区总监一起来骗大老板,就是为了完成招聘指标,只要这个人进来,他们会在群里掌声点赞,公司会通报奖励,HR完成绩效指标,大区总监也有面子。看上去每个人都赢了,但实际上半年后这个人并不适合,只能默默离职,他们一起合伙把自己的伙伴坑了。
说实话,我们属于内行欺负外行,因为你不可能每个月都跳一次槽,但我们每天都在帮人跳槽。
“什么叫看重公司的发展潜力?
什么叫形象好气质佳?”
Dora/ Spring Professional/财务、会计领域
从业三年
对于候选人来说,我比招聘网站靠谱的地方在于,我知道他要加入部门的架构是怎样的,有多少人?汇报给谁?他是男的还是女的?什么背景?什么风格?有时候 HR 希望一个人尽快加入这家公司的时候,他会忽略掉很多候选人应该知道的信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汇报给比自己年龄小的人。
对于公司,我比招聘网站可靠的地方在于,我在聊过一轮后,我知道哪些人靠谱、哪些不靠谱,哪些写的是假简历。在猎头之外还有一个第三方的背景调查机构,曾有人掩盖了自己因为性骚扰或者受贿才离职的原因,这些最终都会败露。
简历造假的情况不多见,但是人们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很可能不是一回事,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我问一个人对新工作的需求,他说“我不看重钱,只看机会”,当我给他几个选择之后,很明显会发现,低于两百万的公司他直接过滤了。哪怕平台再好,少一分都不看,你就知道他究竟要的是什么。
这种模糊的说辞在中国人聊天的时候经常出现。比如“我只看重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这句话很虚,到底什么是发展潜力?公司要求我找一位“形象好,气质佳”的女性,那请问什么叫“形象好,气质佳”?
“人们不一定了解自己,有时候只是好奇罢了”
Coco/ REForce/人力资源领域
从业7年
人们不一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公司也不一定了解自己在行业所处的位置。我的任务就是让他们都了解对方。
一个人很可能正在做他擅长的事,但现实往往如此——做不擅长的事是给自己找罪受,做擅长的事又觉得无聊,缺乏挑战。
曾有一个候选人找到我,希望帮他找到一份“偏技术性”的工作。但是当我们一起过了一次他的履历,很明显发现他其实擅长的是管理。他先是在一个物流公司,每天跟大量的人处理配送的事务,后来在一家电商公司做类似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他开始觉得心累:人际关系复杂,协调事务繁琐,他想去一家小规模的,更能让他钻研技术的公司。
不过面试的时候,他很快看清了自己。比如他看问题的角度都是“如何在大量人员的情况下平衡成本?”“如何团结一个团队?”等。他终于明白,自己应该发挥他的优势,而不是找到“避免问题发生”的方法。
“你留意到了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询问同样的问题”
Jerry/JSmart/消费品、零售和电子商务
从业13年
人很复杂。他的想法也是动态的,所以在与候选人接触的每一个接触的环节,我都会反复核实他的动机、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比如当有人主动找到我们,我会问他“是什么原因促使你离开目前的工作?”他可能会告诉我,“是因为老板相处不来,观念不合”,再问他“看新机会的时候会关注些什么?”他也许会告诉我一些别的原因。综合所有原因,在我们下一次见面的时候,面试他的时候,把简历做成报告给公司的时候,以及在他和新老板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们会问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变化,说明需要挖掘新的需求点了。
曾有一个候选人明确地跟我们表示,换工作的原因是“离家太远了”,我们综合他的其他需求,最后为他选择了一个上班距离合适的地方,他却在面试最后一步的时候放弃。原因是他目前的老板承诺给他加薪,给股份,他想了想,觉得自己可以为它搬家。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离家远”并不是根本性的理由。
虽然仅仅过了两个月,他告诉我们,老板被调走了,他需要再看新工作。
我们曾经对以我们的候选人样本做过行业研究,过去一年中,换工作原因的前三名分别是“不看好公司前景”(对行业不看好,比如可口可乐的人越来越多地跳槽到健康食品领域),“工作职责不明确,不确定能否发挥优势、兴趣”(例如做市场的人关注能否参与经销商策略,广告投放,能不能让他做出更好的业绩)和“薪酬福利”。这三点分列一、二、三。
但是在这两年,“家庭原因“的比例在上升,更多人开始考虑 Work and Balance,这是一种新现象。还有一种换工作的群体在上升,就是创业失败的人。他们的差异也非常大,有的人心态好,持续寻找新机会,从上一份经验中能挖掘自己的新优势;有人并不理性,也许当上了一个CXO,在寻找下一份工作的时候,便只看得上总监级别的职位了。但实际上,这段创业公司的经验在市场看来并没有那么有价值。
“我给外地的人介绍北京的工作,我很担心他们跟我提到雾霾。”
Sam/汽车、广告领域
从业5年
因为雾霾换工作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最近跟候选人们聊,越来越多人问我,可不可以帮他们推荐到上海或是香港,因为北京的雾霾已经远比他们想象的夸张。
我自己到国外挖人的时候,我也很担心:因为北京有雾霾。很多候选人会直接告诉我,我不去北京,只考虑上海。
小蛙想说
看懂了《猎场》,却不懂自己和想要的工作?
下场就是职场中的猎物。
只有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才能在职场中的不被“设计”,
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扫描下方二维码,
离真实的自己更进一步。
END
*正文转载自GQ实验室(ID:GQZHIZ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