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相似的经历:
你是一名程序员,虽然代码能力出众,但并不擅长公开演讲。可是,公司偏偏安排你在一场技术分享会上进行演讲。
结果,你熬夜准备,但在实际演讲过程中,还是紧张得忘词、手足无措。
迎接你的,不是荣耀,而是唏嘘。
你是一名文案策划,虽然写文功底深厚,但并不擅长营销。然而,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新产品,要求你在朋友圈进行推广。
为了增加曝光度,你想尽各种办法,比如发红包、做互动。然而这些办法表面看似有效,实际却让你疲惫不堪。
等待你的,不是被肯定,而是被拉黑。
……
于是,你开始自我怀疑,陷入内耗:
看来,我能力不行,这种小事都做不好。
我一定不适合这份工作,做起来压力山大,明天我就离职。
……
事实,果真如此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过一个概念:“胜任素质”。
说的是,我们评判一个人,通常只依据他的技能和知识。但这只是表象,是一个人外在表现出来的“本事”。实际上,一个人最核心的且不易觉察的竞争力,是内在的“本能”。
这个“本能”,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优势。
海明威说:“无论你成就如何,你的生活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人生海海,若认知并善用优势,不仅工作事半功倍,而且越奋斗越有激情。
职场导师崔璀讲过这样一件事。
那是2008年,崔璀进入职场的第二年。那一年,因表现优异,崔璀被提拔为小主管。
被提拔,自然是好事,但问题很快接踵而至。
崔璀从没有学习过“管理”,在管理员工时员工关系管理——中国职场的人际技能与自我成长,管理方法很快被公司领导诟病。
崔璀属于“羊性管理者”,这类管理者天生共情能力强,对别人的情绪极其敏锐员工关系管理——中国职场的人际技能与自我成长,并不会跟人起正面冲突。
遇到有同事事情没做好,崔璀的处理模式,是把同事叫到小会议室,温和地指出问题,进行批评教育。
而非当面厉声训斥,或者当众揭短。
但一段时间之后,领导对崔璀提出质疑:
你不能这么老好人,要树立威严,才能有领导力。
你看,要不说你太温和,当然是要在公开场合直接批评,这样大家才能有规则意识。
……
职场经验尚不丰富的崔璀,当时第一反应,和很多初入职场的新人一样:
“不够强势,没有气场,的确是我的问题。”
为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好成长,崔璀开始自我暗示:我的方法并不好,领导的方法才是高级的、正确的。
实际工作上,崔璀也开始刻意改变。
恰巧,几周后,有个同事因为粗心错失了客户,崔璀便用之前领导教导的方法,当即在开放办公室里指责了他。
很快,伶牙俐齿的同事当即就回怼了她。
本就心慌意乱的崔璀,又遭受当头棒喝,当即不知如何处置,愣在原地。
经此一事,崔璀开始认识到:
每个人生来不同,领导的点拨是好事,但并不适合自己。
真正适合自己的,还是“羊性管理”,在公开场合赞美别人,在私下交流指出问题。
在接下里十几年的工作中,崔璀利用自己的优势,接连创造佳绩:
出任蓝狮子文创公司COO,并成为头头是道文化基金投资合伙人;
创立职场教育品牌“优势星球”和女性成长平台Momself;
主讲视频课程《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全网销量超过40万份;
创作职场畅销书籍《职场晋升101》,成为开卷“职场励志”分类2022年新书零售累销第一;
荣获CFS第十二届财经峰会“2023年行业影响力人物奖”……
通过发现并实践自身优势,崔璀在职场赛道上,风生水起。
每个人都有优势,只有善于发现并利用优势,才能活出自己的风采,把路越走越宽。
正如乔布斯说:“只有发现真正擅长的事情,才能找到自己的天赋。”
在崔璀老师的新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场优势》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关于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
在成为总统前,艾森豪威尔是欧洲盟军最高统帅。那时,他也是新闻媒体的宠儿。
不管记者提出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都从容地对答如流。
十年后,艾森豪威尔当上了总统,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当年对他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记者,这时却公开“怼”他。
记者说:
“艾森豪威尔从不正面回答问题,总是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胡侃。”
“他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不合乎语法,糟蹋标准英语。”
那么,发生了什么呢?
是艾森豪威尔能力不行吗?
显然不是。
原因在于,艾森豪威尔想像罗斯福和杜鲁门一样,尝试一种全新的方式,没有淮备,直接在记者招待会上“滔滔不绝”回答问题。
以此,来检验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然而,越努力越槽糕,直接导致个人形象一落千丈。
艾森豪威尔也许忘了,自己十年前之所以表现出色,是因为在召开记者会之前的半个小时,他的助手会拿到所有问题,并且以书面形式提交。
如此一来,他就能提前掌握所有的信息,提前思考谁备。
事实上,每个人处理信息的方式不一样。有人擅长即兴回答问题,是听者型;有人擅长深思熟虑之后回答,是读者型。
艾森豪威尔属于第二种,但他却强迫自己向心目中更好的自己靠近,结果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联系生活,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从小,我们被教育的观点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但事实却是,很多人努力了很久,却发现还是跟不上节奏,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
于是,大家纷纷开始怀疑,这件事自己天生就不擅长;同时,又心存侥幸,一定是自己不够努力,才会没有变得更好。
之后,很多人继续咬紧牙关地努力,却发现越努力越累,而且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
那,为什么我们那么努力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在偏离方向的路上越走越远?
崔璀的解释一秒戳心:
为什么我们常常陷入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也许是因为我们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得,是我不够努力,是我不够优秀。
那个所谓“更好的自己”,其实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每个人的天生优势,都写在了基因密码里。本质上,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 “别人”。
与其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如找对优势,更好成为自己。
在崔璀看来,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中,找到自己最确定的价值,用长久的生命修炼它、打磨它,就是最重要的价值。
她提到了《跃上高阶职场》中,一个叫八月的选手的事儿。
八月在现场素人嘉宾中,表现十分优秀。但是刚入职没几天,她就拒绝了单位的加班要求。
并不是八月不敬业,而是八月对自己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我知道自己,晚上脑子不转,效率特别低。我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
八月也没有因为不加班就放松对工作的要求。相反,她更知道利用自己专属的优势,在领导和同事上班之前,就把文案写好。
而且每次,八月提供的都是优质文案。一次次优秀的结果摆在同事们面前,大家对八月,也从质疑变成了肯定。
在崔璀看来,八月最大的优势,是清楚自己的特质,并积极加以利用。而不是在别人的“指点”中,迷失自我,打乱节奏。
她说:“找到优势,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
那么,作为普通人,如何找到优势呢?
在崔璀老师的新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场优势》中,她就基于科学的“优势理论”,立足自我、职业、人际三大维度,从思维优势(分析力、学习力、创新力)、关系优势(共情力、交往力、引领力)和执行优势(行动力、目标力、驱动力)为每位读者展开详细解读。
从这三个纬度着手,我们每个人都会挖掘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再讲一个故事。
哈佛大学讲师TalBen Shahar博士的心理学课程,治愈过很多深陷低谷中的人。而TalBen Shahar本身,更是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找到优势的终极奥义。
TalBen Shahar曾在哈佛学计算机。这门外人看来非常有前途的专业,TalBen Shahar却觉得格外痛苦。
反而是,他发现自己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之后,他选择转了专业。
学有所成之后,他发现比起被聘用为终身教授,他觉得跟学生面对面讲授心理学,更有价值和意义。
于是,他放弃了优渥的待遇,选择从事更为清贫的讲师工作。
因为热爱、擅长,TalBen Shahar干劲十足,如鱼得水。
他第三年开课时,有850人选了他的课程。
他第四年上课时,哈佛大学将这门课程分享给全世界的心理学爱好者。
同时,TalBen Shahar的课程,在网络平台上的播放量超过了2000万次。
在两次关键选择中,TalBen Shahar始终遵循自己的内心,积极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最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傲人成就。
杨澜说:“我们虽然不能控制风的方向,但却可以调整帆的方向,达到胜利的彼岸。”
风是外界形势,帆是自身优势。唯有不断察觉并利用自身优势,在人生这片海洋里,我们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如果你也恰好遭遇职场瓶颈,工作遇到困惑,不妨走进崔璀老师的新书,寻找答案。
和所有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