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名校硕士毕业,今年工作第3年,被公司解雇了。
得知这个消息,我十分惊讶,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都是个业务素质很强的人。
从助理干到技术主管,他比一般进去的应届毕业生,少用了一年时间。
但他被告知解雇的原因竟然是:职业素养不合格,不适合岗位能力要求。
我的朋友很困惑。他说自己辛辛苦苦干了3年,没想到居然会被说职业素养不合格。这三年,有好几次都是他自己一个人,排查出产品流程中的技术问题,帮公司挽回了几百万的损失。
我后来认真想了一下,其实有时候,职业素养真的跟你是否专业没有多大关系。
我总结了4个方面,希望能带给各位同学一些新的启发。
1 / 区分事实和观点的能力
之前的中美女主播隔空“互怼”,引起社会热议。
这段5分钟的视频,我看了不下十几次。很多人说,看看读书多的人,辩论起来就是不一样,气定神闲、不偏不倚,冷静客观、一针见血。
但在我看来,刘欣这场辩论,除了展现学识以外,职业素养甩美国主播一大截。
具体来讲,就是区分事实和观点的能力。
在视频里,美方提出了一个“事实”:“来自中国的“知识产权盗窃”,导致每年美国经济每年损失高达6000亿美元。”
一般人看到这个“事实”,都会说:有没有常识啊?我们才是受害的那一方!根本就是捏造事实。
如果按着这样的路子争吵下去,就跟美国主播之前三番四次把美国描述成“受害者”那样,双方各执一词,没完没了。
但“事实”是可以验证真伪的,有职业素养的人,不会去争吵,而是去论证。
像刘欣那样,她列出了“事实”中的种种疑点:
这个数据来自美国一家非盈利机构201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但未得到验证估算;
怎么定义“盗窃”,谁说了算?
报告原话是:“知识产权盗窃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或可高达6000亿美元”,并非指的是中国,而是全世界。
在有理有据的论证面前,“事实”的真假不言而喻。
我们说,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只要观点在不违反客观事实、又可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所以,当你面对一个看似事实的“事实”时,不需要判断,只需要论证;而面对一个观点时, 你也不需要争论,因为即使观点不合理,也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不一样。
只需要以平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职业素养就出来了。
2 / 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指的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
有一次,跟朋友约喝咖啡,咖啡店在他家附近,我大老远从30km以外滴滴过去,等了他1个小时。
他来了之后,反问我:急什么?有一个上午呢,慢慢聊。
幸亏我的时间颗粒度是半天,还有时间跟ta耗。
但如果是甲方,就不是那么好说话了。朋友曾经跟我说,有一次作为乙方,带着产品去谈项目,但因为路上堵车,迟了15分钟。
他对自己的产品优势很有信心,带着甲方的气势去谈,谁知人家不买账,说因为时间问题,推迟再谈。
朋友就觉得人家耍大牌,又认为自己的产品性价比高,不会没市场,把合作断了。
其实,他没搞懂的是,每个人的时间颗粒度都不一样。甲方负责人如果时间颗粒度是半小时,而你迟到了15分钟,意味着几乎把人家的时间日程打断了,人家没把合作取消已经算好了。
所以,守时的人,一定知道要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这是很重要的职业素养。
商业咨询顾问刘润老师说,随着一个人越来越成功,时间颗粒度注定会越来越细。
王健林是15分钟,比尔盖茨是5分钟,把时间单位划分得越小,越懂得时间的价值,越会尊重别人的时间。
3 / 说话恰如其分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实习生》,主角是70岁的退休老头Ben。
Ben作为高龄实习生,一开始被貌美强势的公司创始人Jules ostin嫌弃。
后来没想到剧情反转,Ben和Jules ostin,竟有机会推心置腹地聊天。
而引起这一系列反转的,是Ben在职场中恰如其分的谈吐素养。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Jules ostin和众人一起研究线上的销售数据,这时Ben过来汇报工作。
他讲了自己关于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分析之后职业素质和职场素质,补充了一句:这是我目前所能告知的。
对上司来说,不是不喜欢员工汇报工作,而是不喜欢员工在汇报工作时,炫耀自己。
做了多少工作,有什么建议意见,以一种不卑不亢的方式表达出来职业素质和职场素质,会让上司觉得不越界,很靠谱。
Ben不仅不为自己邀功,还为别人邀功。他三番四次说,这个发现,她的助理Becky 帮了很大的忙,还重点强调Becky 是宾大商学院的毕业生。
这里必须要补充一下情节。在这一幕发生之前,Jules ostin让Ben去分担Becky的工作,让Becky觉得自己好失败。
24岁的Becky在公司工作了三年,在她眼里,虽然自己一直在拼命工作,但在上司心中没有存在感。现在竟然比不上一个70岁的老头,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
Ben想让Jules ostin重新重视Becky的角色,所以用自己之前40年营销事业得来的经验,为对方邀功。
职场说话的恰如其分,往往是既照顾到上司的情绪,也照顾到下属的情绪。
Jules ostin 有一次对Ben说:“你怎么总能设法说到点子上,做事得当,为人合拍,真的不可思议。”
Ben在职场里说话不多,但每次都能说到对方心坎上,替对方把感受表达出来。他可能不是公司里的意见领袖,但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人。
我们很羡慕那些“一开口就赢”的人,ta们本身自带光环。
但往往忽略了,善于用语言来包装“同理心”,是职场很重要的素养。
4 / 有一种打交道,叫让人舒适
无论跟同事,还是朋友打交道,成年人都知道一个法则,就是让人感到舒适。
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只知道让自己舒适,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有一次我在组织一场大型活动,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6点,期间几乎没有时间看手机微信。
晚上回到家,打开微信,一大波留言。有十几条,都是一个广告公司的负责人发过来的。
“x先生,在吗?”
5分钟后:
“上次给你发的策划方案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的,尽快告诉我。因为我这边最近业务比较多,接下来可能没有时间。”
15分钟后:
“你看过了吗?请于今天上午回复。”
半小时后:
“方案都发你这么多天了,没有一句回复,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工作的!没有一点职业素质。”
一小时后:
“你TMD,真以为自己是老子啊,SB。”
我越看越气愤,最后把这人拉黑了。
这种就是我所说的,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的人。
“在吗”这个司空见惯的词,也是典型的没有职业素养。
因为在微信这个聊天生态里,你不知道对方是否在线,所以当你问“在吗”的时候,会让对方烦恼。
如果对方正在玩手机,但等下要开车,那回复什么好呢?
如果对方在忙,又不好意思不回复,那回复什么好呢?
你可能会说,很简单啊,说我正在做什么,没空就好了。
但要人家花时间去回复你,就造成人家不舒适。最好的做法是,先称呼问候,然后直奔主题,表明你需要什么,最后补一句,让对方有空的时候回复。
蔡康永说,“少给别人找麻烦的办法,就是把麻烦在自己手里解决掉。”
职场打交道,让自己舒适是本能,让别人舒适是素养。
···
职业素养,很多人以为能用专业来衡量,但事实上更多反映在一些细节和总体印象上。
谨言慎行,总不会有什么害处。
今日作者
花小生
花小生,一个擅长写职场文的青年,文艺的外表下,有一颗理性的大脑。公众号:花小生有话说(ID:huaxiaosheng2018),这是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角度的职场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