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何“收服”千禧一代?玛氏箭牌中国掌门人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像球队教练一样培养他们,激发他们的潜能。
▲ 箭牌亚太区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李红
采访、撰文 / 车嘉欣
编辑 / 邹健
摄影 / 梁珣钶
“你知道吗?Ceci 为了今天的采访,特意盛装打扮了一番哦!别看她现在穿得这么正式,平时都很随意的,比如说,T恤、牛仔裤搭球鞋。”在全球最大快消品公司之—玛氏工作多年的 Gigi “悄悄地”告诉《周末画报》,调皮地笑了一笑,似乎在说的是朋友的琐事,而不是顶头上司的八卦。而她口中的 Ceci ,英文名字全称 Cecilia ,中文名李红,是玛氏公司旗下箭牌中国最高负责人 —— 箭牌亚太区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此时正在为接下来的拍摄做准备,端坐着让专业造型师给自己化妆,尚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已遭泄露。
但这或许才是她想要的 —— 职场上弱化上司、下属之分,同事间不只是工作上的关系,还是彼此的朋友、家人。“玛氏讲究同事理念。我们互相称呼为同事,因为在玛氏,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位同事都有责任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尽最大的努力为我们所服务的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李红接受《周末画报》独家专访时,如是回答道。精心打扮后的她明艳照人,一身素黑,搭配一条镶钻长项链,留着一头细碎的假小子短发,干练精明却不咄咄逼人,和蔼亲切却不失威严,日理万机却总是一脸从容……从她身上,你似乎总能找到各式各样的反差,浓郁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你不断深入其中,想要一探究竟。
▲ 箭牌口香糖依然是箭牌的王牌产品
谈及口香糖,入华多年的玛氏箭牌早已深入民心,成为国民品牌,即便炫迈、乐天、曼妥思、好丽友等新兴品牌近年来名气大增、迎头赶上,也未能撼动其地位。李红便是这么一个家喻户晓品牌的中国区掌门人,而且是一个百年品牌的创新事业掌舵人。上任不到两年,她让年没有换过包装也没有推出过新口味的绿箭口香糖推出了诸如绿箭脆皮软心薄荷糖这类有趣的新产品,还让品牌一反常态地在电商上变得异常活跃,不断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号店等展开合作。关于后者,李红不无骄傲地告诉《周末画报》:“ 2015 年,箭牌电商平台上的生意较 2014 年增长了 3 倍。”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取得如此成绩,或许得归功于她过去多年作为宝洁人的快消行业经验。自 1989 年从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后,李红在宝洁从一名销售代表做起,成为宝洁中国第一位大客户经理,在中国开创了快消品牌大客户发展和管理制度,是第一批被宝洁中国派往国外工作的本地高级管理人员。她还是宝洁中国电子商务和数据化营销的领军人物,领导中国成为宝洁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最快的国家。2013 年,她以“个人兴趣”之名离开宝洁时的头衔已是大中华区销售总裁。2014 年,李红高调加入玛氏,箭牌亚太区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 玛氏五大原则
李红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宝洁正面临各种挑战。“我看到了上一任玛氏全球总裁保罗·迈克尔(Paul Michaels)接受《财富》杂志采访的文章。他提及的玛氏五大原则 —— 质量、责任、互惠、效率和自主,让我眼前一亮。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高低起伏,但不论是在制高点还是低洼处,就怕前进方向错了,不知道该向哪儿前行。”可以说,五大原则犹如北斗星职场布朗运动,指引着公司以及全体同事的前进方向,也是吸引李红来到玛氏的重要原因。她更坦言,自己特别受“互惠”衍生出来的、对所有同事之间共享互惠关系的信念,即“同事理念”的触动。“我们的同事并非单纯地在打工,而是在一起做事,与公司同甘苦,共进退。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企业和办公室文化。”
因此,她上任后最先考虑的事情之一,便是将这种理念发扬光大,而近来频频传来的捷报无疑是她所做努力的最佳佐证 —— 今年 3 月,玛氏再度荣登由卓越职场研究所发布的“ 2016 亚洲最佳跨国工作场所”榜单,名列第八,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唯一一家上榜企业。去年 12 月,玛氏获得全球知名职场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卓越职场研究所”颁布的“大中华区最佳职场”称号。
▲ 玛氏频频斩获最佳职场称号
“甜蜜事业”搭配“最佳职场”,多么难能可贵的一段“佳话”!那么,这位扬言要“成为世界一流的职业经理人”的女性是如何打造出如此“甜蜜”的职场文化的呢?重点在于张弛有度,一方面让每位同事不断地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实现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
这里没有上下级,只有同事
走进玛氏箭牌位于广州珠江新城富力中心的中国区总部,墙上、地面上,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等色彩鲜艳的色块碰撞着映入眼帘,活泼跃然。办公桌或正圆、或椭圆点缀其间,3 ~ 8 名同事围坐在一块工作。会议室用玻璃隔开,从外往里看,事无巨细一览无遗。茶水间放着各式各样的小吃和饮料,大家工作累了,就会过来吃点东西,补充体力,也跟同事聊聊天……一路走来,仿佛置身于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而非一家百年企业。
▲ 玛氏箭牌办公室盛行“圆桌”办公
刚来玛氏箭牌时,李红一看到这样的办公环境便知道,这里十分有利于打造优秀人才梯队,因为它能向所有同事传达这么一个信息——协作方式不受层级关系影响,心里暗叫一个好。“ 50 多年前,玛氏家族提出开放办公室格局的做法。他们认为,所有同事都应该坐在一起工作,高管也不例外。如今,我鼓励任何一位同事随时随地,不用敲门就可以进来直接和我讨论。同样地,整个领导团队都坐在这里,同事们随时可以过来互动。”她说。
试问,在信息透明化、沟通高效化、团队交流密切的环境下,团队协作能不实现力量最大化吗?在玛氏箭牌工作了 10 年的 Chen 告诉《周末画报》:“玛氏内部没有上下级的观念,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此团队成员们感情都非常好,甚至家人们都互相认识,周末还经常相约一起出去游玩。”
▲ 会议室用玻璃隔开,事无巨细一览无遗
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一基础,李红看准大环境趋势和同事们积极想要提升自我,决定让每一位同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能。于是,她在玛氏原有的专业技能、领导力培训以及在不同职能部门、事业部和地区之间轮岗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和推进了同事个人发展计划。她表示:“我们每年都会实施同事个人发展计划,把每个人的发展分成 70% 、20% 、10% 三个层次。70% 的学习、发展机会源于每天的具体工作,20% 的成长来自于跨部门、跨事业部的相互分享、学习,还有 10% 的发展机会来自玛氏大学等专业课堂的培训等。”
“一间公司可以吸引一个人才,但真正使得人们开开心心留下来做事情,都靠人才发展机制。”她如是说。确实,诚如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唐纳德·F·布朗(Donald F. Brown)撰文所指:“作为自我发展和提升员工忠诚度的一种手段,培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强。无论是刚入职的新人,还是资深员工,他们都渴望学习,获得能够给予其清晰的晋升路径的技能。”
▲ 玛氏箭牌办公室内,气氛活跃开放,自由度较高
光有培训计划不够,还得有教练,也就是李红近来率先在玛氏内部发起的第三步 —— 每位卓越经理都要对下属同事的发展负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年(2015年)整个领导团队都担任教练,我做校长,培训他们从管理者模式慢慢过渡成为教练型模式的原因。”特别是对于千禧一代,她认为,光靠指令让他们做事是不行的,更多是通过启发和激励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经理的角色更像球队教练。
关于教练型模式,下属同事与直线经理、管理层之间的一对一谈话上是最直观的体现。在许多企业,基层员工极少有机会跟高管聊天,但在玛氏箭牌,你只要预约了,几乎没有对话不了的层级。刚在这儿工作第二个年头的综合管理培训生 Lilian 就特别感谢这种制度:作为一名社会新人、职场菜鸟,与上级的清晰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职场布朗运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制度,让我在轮岗期间更好地了解到了自己的潜力、能力倾向,从而认清了职业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在玛氏,高管想见下级也是需要预约的。Chen 说:“ Ceci 刚来那会儿跟很多同事都预约了时间,好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了解每一个人的状况。”充分体现出了高层乃至企业对每个人的信任与尊重。“到了现在,一对一谈话更多地会是了解你的工作现状,她会就你的情况从多个维度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带领你有重点地攻破难题。”
苦劳≠功劳,每一天都要平衡
▲ 玛氏箭牌办公室内,墙上、地面上色彩鲜艳且丰富
越来越多案例表明,徒有光明的事业前景已不足以打动顶尖人才,毕竟现代人,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兴一代,逐步淡化了勤劳工作的观念,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不愿意为了工作过多地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那么,从事快消这个高强度行业,特别是在传统巨头玛氏工作的同事,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否就是个伪命题呢?
李红可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每一天都要平衡。”她把工作时间分成三部分,“ 40% 的时间放在核心团队上,这个是最重要的,也只有优秀的团队才能取得更佳的成就;30% 的时间放在与箭牌同事见面或沟通上;还有余下的 30% 时间,会用于与玛氏箭牌合作伙伴会面,包括阿里巴巴、腾讯、沃尔玛、家乐福等合作经销商等。”虽然每天会根据当天的具体安排分配时间,但不变的是“ 8 小时之内完成工作,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并且永远坚持要事第一”。她还给自己设定了计划,“晚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做运动、看书、和朋友联络,周末则一定是私人时间。”
▲ 箭牌亚太区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李红
对己如此,对同事亦是如此。据了解,玛氏同事鲜少加班,而且上班时间非常人性化,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弹性调节。Lilian 告诉记者,自己在玛氏很少看到有人加班,以她自己为例,若不是到了一年一度的考核期需要好好做准备,平时是不怎么加班的。翻看她的朋友圈,还会看到很多周末去画室画画、跟朋友出去玩、跟家人出去旅游的照片。要做到这点显然并不轻松,需要极高的效率。
作为一名前辈、过来人,李红也曾因为陷入一天到晚都在工作的恶性循环中而苦恼,因此希望所有年轻人都能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指出效率是关键。“我觉得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不要设想未来工作到什么程度、职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再追求平衡。年轻人要知道,平衡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专注于创造价值。”
临别前,她给记者提了一个建议:如果一件事情花了 15 分钟还找不到头绪,那么不妨先放一放。“思考一个问题,如果 15 分钟内没法理清思路或找出答案,就先做其他事情。一天过后,再想 15 分钟。有时候经过两三个循环,答案会自然而然地出来,这样就能提高效率了。”这么做,其实是避免硬磕做无用功。
“我不认为苦劳就是功劳。与其一味地用傻劲干活,不如用巧妙而聪明的方式工作,如此一来,效率会远比你每天折磨自己来得理想多了。”聪明人大抵皆如此,期待她未来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