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年前,
几个知青被招工到介休铁路
本文节选自《人生》
陈兵
1972年1月1日,新年伊始,在南同蒲铁道线上飞驰着太原至临汾的385 次列车,成兵等新招工到铁路工作的五名北京知青乘此车奔赴介休,人生开始了又一次转折。
此次列车是短途慢车,站站停,负责招工的老郝带这五名新招的人上车后就到卧铺车厢找熟人聊天去了,他熟悉这次车的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此列车的乘务人员属于介休铁路车务段管辖,上面的人员都是在介休居住的人,老郝到了车上就如同到了自己的单位。
车厢的喇叭里广播着两报一刊元旦社论,那时的两报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刊是《红旗》杂志,每当重要消息发表都是以两报一刊形式播发,代表着国家最高层的声音,显得十分重要。元旦社论是全年重要的指导方针,分析去年国内外形势,自然是大好,部署今年的大计方针,自然还是继续“WG”,搞好“WG”带动全面工作。
五名知青坐在一起,对元旦社论没怎么注意听,开始闲聊即将奔赴新工作的前景。范力比成兵大一岁,他显得挺兴奋,他家是老北京人,住在北京海淀区的老虎洞胡同,说话是纯粹的北京腔,他先说开了:“咱们这次分的工作你们知道老乡们咋地说?”
大家一听都盯着他问:“咋地说?”
范力眨了眨眼,呵呵笑道:“老乡说咱们这次当的可是正经八摆的工人!”
大家一听哈哈大笑,成兵说:“可不是,那些当了售货员的,北京都叫‘八大员’,不属于工人,工人阶级现在可是领导阶级啦!咱们是不是进了领导阶层啦?”
大家听了又是大笑,更加兴奋了,成了铁路工人啦,外面听了名声也好哇。
火车站站停,车上的年轻女列车员们真勤快,擦地、送水、报站、开门忙个不停,她们也是参加铁路工作不久的姑娘,年轻漂亮,个个要求上进,据说这列车乘务组是铁路局的先进班组。
那个叫王月明的知青和成兵他们不是一学校的,不怎么说话,但眼睛老瞄向年轻女列车员们,看样子这小子挺贪婪女色的。不过一想也是,几个人都二十岁以上了,生理发育已到了想异性的时候了。那个朱荣是高中生,比成兵大三岁,都有了女友了,也是同村的北京插队生,这次朱荣从农村出来,女友还在村里等分配。不过王月明那小子也太着急了点,都不知道掩饰一下。
两个多小时在闲聊中很快过去了,列车停在了介休车站。下车一看,站不大,比榆次火车站还小,但此站却没有通过列车,连中国最快速度级别的特快列车也要在此停10分钟。倒不是这儿位置有多重要,一个不大的县城人口也不是太多,特快列车竟在此停10分钟,主要是列车在此都要加水,那时的火车大部分是蒸汽机车,车头锅炉要加水,各车厢的烧水锅炉、洗漱用水也要加水,起码需要10分钟的时间,介休站正是列车行驶中加水的合适地点。
几个知青拿着自己的东西下了车,取了随车托运的行李,跟着老郝来到离车站不太远的一个院子里。这个院子不大,有十几间房子,老郝叫人打开一间房子说:“你们几个先在这儿住下,今天、明天是元旦休息日,你们也休息休息,吃饭这儿有铁路地区食堂,院子那边是职工宿舍,有水房可洗脸刷牙,过了节再由人事上分配你们去哪儿。”大家点头答应,老郝离开回家了,他家在灵石,从介休要坐两站火车。
大家进屋一看,屋子有一个隔墙,隔墙里面有一木板支搭的通铺,够五人睡的地方,反正是临时的,也不管挤不挤了,铺上了自己的行李。隔墙外有一砖砌火炉,烧着焦炭火取暖,房子还是挺暖和的,有开门的人给看着火。几个刚从农村来到城里,能有这条件就挺知足了。
正在整理着,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来到院子里,个子不高,方脸,穿着带铁路路徽的黄扣子铁路制服,戴着一顶蓝帽子,好像也是铁路发的那种。
他走进屋内看着大家在整理东西问:“你们几个是刚到的吧?”
大家仰头看着他答应是,他接着说:“我是工务段人事室的,姓张,欢迎你们到来。”
大家头次听说工务段,有些不清楚,他看出来大家的疑问说:“铁路分好多部门,工务段就是负责维修养护铁路路轨的,工务段的工人叫养路工。”
哦,大家才知道了自己要当的是养路工。
成兵想:当初老郝说是维修工,不说是养路工,也许是有什么考虑。张又说:“这两天是放假期间,你们先自己在周围转转,也可进城里瞧瞧,不过这地方比北京小多了,也没什么好看的。”
老张知道这几个北京知青从大城市来的,所以说了这些。老张待了一会儿道:“你们先忙吧,假期后有人来安排你们以后的事儿。”大家答应,老张便骑车离开了。
老张走后,大家议论起工务段和养路工,王月明说:“我听这养路工名字就够苦的,成天露天作业风吹日晒的。”范力道:“要不就招了五个男的呢,一般招工都是男女搭配,估计这活女的干不了。”
成兵接着说:“嗨,反正也来了,在农村不也是成天露天作业吗?难道这活比农村还苦?”
朱荣说:“既来之则安之,能出了村儿就不错了,走一步看一步吧。我听说介休还有个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有个介子推的在晋文公遭难时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给他吃,救了他一命,后来晋文公当国王了分赏有功之臣把介子推忘了。介子推背老母上了这儿的绵山,晋文公知道了后悔不已,放火烧绵山想让介子推母子俩出山,但介子推拒不出山,宁愿与老母烧死在山里,后来为纪念介子推,把此地改名介休,以前叫定阳。”
“哦,我想起来了,这个故事挺有名的,小时候就听我姥姥讲过,还说清明节就这么来的,原来就发生在这儿!那咱们可得去城里看看。”成兵道。
大家一致同意进城转转。他们都穿着北京买的带栽绒领子的蓝大衣和带栽绒的叫火车头的棉帽,这是当时北京时髦的冬装,介休这样的小县城几乎没人穿,他们五人的穿着走在大街上就引人注目。铁路单位都在火车站附近,而火车站在城外,离城中心有段距离,好在县城不大,也没公共汽车,更没有交通信号灯。他们顺马路走向城里,路旁有一堵高高的黄土墙,上面还长了荒草,看样子是过去的城墙遗迹。又走了一段,是个十字路口,与很多县城的格局相似,东南角有个三层的百货商场,是城里最高的建筑了。
站在路口望四周,有条细窄的街道通向深处,看样子是介休原始的街道了,其他三条除来的那条外,另两条稍宽些的看样子像后修的。他们顺着原始的街道往里走,两旁都是店铺,有的店铺的大门很破旧,估计有上百年了,还有两处两层的木结构临街建筑,带有明清风格,也历史悠久了。
街道两旁因前些日子下的雪没化完,有些泥泞不堪,整个城里显得陈旧破落,比榆次差不少,成兵暗想从北京到榆次再到介休,生活的地方一个不如一个啊!
他们走进一家卖肉的店铺,见写着89号供肉一斤,不知怎么回事,一问才知是凭副食供应证上的89号可以买一斤猪肉,回民是牛羊肉。问多少时间可以买一斤肉,答不一定,都是上边根据情况适时公布,这与北京不同,北京是发肉票,每月都有固定的数量供应。其他的副食品如粉条、豆腐、点心、一些调味品等等这儿都是适时公布副食号购买,那时物资缺乏,很多东西都是定量供应。
任小兵看了说:“咱们都成了城市户口了,不知这副食证什么时候发给咱们?”
他倒不是特想得到副食证,主要是关心自己转为城市户口的事儿,拥有副食证是城里人和城市户口的象征,城乡差别叫人们都拼命追求和羡慕城市户口。其实这不用担心,既然国家有招工指标,自然就给城市户口指标,看来知青在农村待怕了。
城里转一圈确实觉得没啥意思,到吃饭时间了,他们找到铁路食堂。里面是个大餐厅,放着些圆桌和凳子,有几个卖饭的窗口。这个食堂是介休铁路地区食堂,也叫八食堂,是根据铁路分局管辖的铁路沿线各站的食堂编号下来的。
正值开饭时间,吃饭的人来来往往,有穿着满身油污工作服提着扁圆形铁路饭盒的火车司机,有穿着一身铁路蓝制服的车站服务人员,有穿着解放服或中山装的机关人员。成兵他们五个买了饭票,借了饭碗从窗口买了菜饭,坐在一起吃起来,感到挺不错的,起码比村里好多了。大家又议论,如果留在介休就好了,起码什么都方便,但还要分配,估计留在这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铁路的工作地点线长面广,不像工厂就在一地。
他们吃完饭走着回住的地方,一路叫人们看着稀奇,特别是一些女孩子们在背后指指戳戳,说什么:“哎,这几个人穿戴的怎么挺像威虎山几兄弟啊!他们哪来的?”
有人小声说:“他们是新招来的北京知青,都是大地方来的呢。”
“哦,真是不一样啊,还是大城市的人威风哇。”有的女孩子羡慕道,北京在她们心目中是神圣的地方。
后来知道这些女孩子也是与成兵他们一批招到工务段的,不过早来一个多月,是从山西其他一些县城招来的,有的县城比介休还小,位于大山之中。看来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也对男孩子感兴趣,人就是高等动物嘛,比动物聪明智慧,但也保留着动物的特征。
作者简介
陈兵招工,北京人招工,作家,曾经在介休铁路中学任英语教师。
知彼
投稿邮箱:874761158@qq.com
↓您的赞赏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