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全国甲卷语文试卷分析: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职场话题 0 3

职场座右铭 飞鸟尽_职场座右铭大全励志简短_职场座右铭励志

职场座右铭大全励志简短_职场座右铭励志_职场座右铭 飞鸟尽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语 文

使用地区:四川、宁夏、内蒙古、青海、陕西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

在全球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眼于涉海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各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稳定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矛盾。发达国家过于强调公海自由原则,希望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开发更多的公海资源。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公海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如果公海被确定为人类共同财产,那么它就不得被占有,所有国家共同参加公海管理,积极分享公海开发中获取的利益,并保障公海只用于和平目的。人类共同财产原则更有利于保护公海环境和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愿景来说更为可行。总的来说,全球层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眼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

在地区和双边层面,由于相关成员在海洋利益方面拥有更多的交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如果某个地区内或者两国间存在海洋权益争端,应该致力于让局势降温,避免引发军事冲突,为海上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安全的环境。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其二,建立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充分发挥海洋作为运输大动脉的作用,提升两国间或者地区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水平。其三,对两国或者本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开展联合行动,保护海洋资源、打击海上违法犯罪以及联合进行海上搜救等。

(摘编自宋伟《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各国之间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权益争端,但这不应妨碍争议各方携手参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B.如何在保障人类更好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应对的挑战。

C.在全球层面,既有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不够完备,效率不高,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合作制度体系。

D.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有利于发挥海运优势,促进经济交流,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着眼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主要论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B.文章用了较大篇幅讨论海洋的发展和生态环保问题,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

C.第四段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以证明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D.文章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分析问题时注意区分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更多关注本国利益,容易引发海洋地缘纷争,威胁海洋安全。

B.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这样才更有可行性。

C.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并不反对公海资源开发,也不谋求任何国家权益的优先性。

D.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评析)

节选自学术论文《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维护海上安全稳定、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具有从海洋层面构建合作共赢、和平安宁的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现实意义。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一文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愿景和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三道试题分别考查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论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真切体会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偷梁换柱”这一成语在现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它是指一种修缮加固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贬义。

B.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展示了几种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较容易发生糟朽残损的情况。

C.结合图文可以发现,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再由梁传递给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传递,最终由底部的立柱传至地面。

D.“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换柱等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梁一直会得到很好的支撑,从而始终能够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5.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3分)

工程实例: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2004年,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对该立柱进行加固。具体过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 ① 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 ② 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最后再把 ③ 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参考答案】

①原柱;②新柱;③“假柱”。

6.清代的古籍中有另一种“偷梁换柱”的记载:当某根立柱损坏需要更换时,为节省工料,工匠只是在原柱旁边设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为什么第5题“工程实例”中,太和殿修缮没有采用这种更简便的加固方式呢?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新柱如果没有原位替换原柱,可能会改变建筑原结构的受力和传力方式,影响整体的稳定性;②太和殿是中国最大的木构大殿,建造之初工匠们应该经过了精心的测量,原位替换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③太和殿的修缮加固追求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节省工料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试题分析

本题的考查方式和赋分方式都很新颖。其中,第5题需要考生先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筛选、整合关键信息,然后读懂所给新材料方能回答。试题本身改变了传统的较为固化的题型,将常见的选择题改变为结合原文材料来作答的新型填空题,赋分方式也由原来的3分改变为现在的每填对一空给1分,从而增加了试题的区分度,也减少了部分考生不看原文就直接看选项进行答题的弊端。

第6题则需要考生同时结合原文与第五题的工程实例两则材料进行作答,也就是原文与第5题两则材料共同组合成一个新的非连续性文本。这种一环扣一环的全新的试题类型不仅提供了多个观察的视角,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且打破了单一完整而封闭的格局,以开放的姿态充分激发考生的阅读潜能,综合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推断以及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该题不要求学生作答面面俱到,只要回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如果有其他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

(三)文学类文本同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7~9题。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介漕河,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薄簿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萧条了些许,树木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生正在向山顶以南的方向悄悄隐逝。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排放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抽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会知道。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

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空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长忙冬的机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拿出记事本,东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表。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厚的谈兴。叶子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

聊到 10 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蠕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

“天要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着凉。”她说。

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菜烤软了,冰渣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般山楂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

这是一个特别的霜降夜,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吃一锅同样的黑米乌饭,喝新碾的大楂子粥影,我并不觉得我与乌乡的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对等的。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让我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灯下的笑脸,火光中明亮的瞳仁,以及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的接地气的话题--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

早晨的光线重叠移动,越升越高,把山脉的阴影投射到地面上。我手扶栅栏,将空空的铁皮桶放回到了板栗树下,却见房东阿姨的小儿子背了行囊,走下台阶,似乎要离乡远行。阿姨从灶间走出来,腰间系着粗布白围裙。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

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在远山的背景下渐渐消失。返回屋内,我以树墩做书案,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一句话:“霜降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一段写乌乡的清晨,作者感受着风与光,视线从脚下草、身边树,推展至天际寒星,再收回到农家炊烟,心情和笔触都从容舒缓。

B.霜降夜攀谈中,作者感觉到“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既实写外在景致的变动,又虚写心中灵感的滋生。

C.霜降夜的柴草烤软了冻果,次晨草木灰被倾倒在路边水洼,一个年轻人踩过草木灰离家远行,这些点滴细节都带有乌乡生活的温度。

D.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本人在乌乡小住的感受,还提及不少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农事收成、动物保护等,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

8.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6分)

9.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悲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刘备为吕布囚所袭B奔C于操D程昱回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已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已,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鴳一枝栖。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鴳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15.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C

试题分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本题设置四个选项,考查考生对诗歌主要内容的解读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与把握。其中C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的逻辑判断。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本损失,大到一篇一章,小到一句一字,本诗在颔联下句就出现了一个缺字。这个字的缺失会对读者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现有信息分析,这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另外本选项的表述也未做到逻辑严谨,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

试题使用有文字残缺的材料,是一种全新的考查方式。这种材料在古诗文阅读中时常会遇到,本题设计符合课标在“真实的情境”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考生在答题过程中,需要综合调动诗歌赏析、传统文化积累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第14题颔联“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中出现了一个缺字,C项就此设计: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此选项兼顾审美感受与逻辑判断,立意不在让考生补写出那个缺字,而在于引导考生了解推断的依据,借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 ,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2)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 , ”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

(3)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 , ’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①如果在你的脑海中,②能包罗万象地浮现出这样一幅全景图,③图上呈现了天山的任何山脉、盆地、雪峰,④还有河流、景湖泊,⑤你就算真正了解天山了。

17.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描绘“寒风扫高木”的景况,用“木”字要比用“树”字更合适。

B.莲花池边有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打了半斤酒,还要了些菜。

C.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去。

D.等枣树的叶子落尽,树上的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1.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6分)

大夫好!今天看病的人太多了,我排了好长时间队才看上。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了,这么多年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好多年前有一次扭伤了脚踝,也是在你们这儿看好的,您可得给我好好看看。是这么回事儿。昨天晚上我老闺女来家里,我们一起吃的晚饭。吃过饭看着电视,我就开始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我试了很多办法,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着,大口喘气,戴上帽子捂着,都没有用。闺女要带我来医院,我说天太冷了,明天可能就好了,明天再说吧,然后就睡觉了。今天早上醒了还疼,头也不敢动,一晃就更疼了,就赶紧来医院了。

【答案示例】(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大夫好!我昨天晚饭后就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睡了一觉,今早还疼,头一晃就更疼了。另外,我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试题分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评析)

本题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语用情境,即“患者—医生交流”的真实情境,考查考生在此语境中识别和提取必要信息(包括症状完整、时间明确、交代基础病等),并根据语境和对象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本题的答案是开放的,但要求学生作答时注意自述者的身份、交流的对象、交流的目的等。

答题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自述者的身份、交流的对象、交流的目的等重要维度,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本题的考查符合课标这一理念,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准确得体地进行表达。

所给答案为参考示例,阅卷场可以根据考生实际作答情况,结合评分要求,制定评分细则。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本题选择“相处”“相遇”这样一个高中生的常见话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构建作文素材,希望借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或真情实感。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是作文材料预设的一个前提,更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多数青少年为此迷茫过、困惑过。“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青少年在“学习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现象,“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成为封闭型人格形成的一个起点,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材料最后提出问题的正确解决之道——“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不回避矛盾与分歧,充分表达自己,坦诚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材料三层语境,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意味着你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

材料是一个观点的陈述,没有设限定性的情境任务,这给考生的写作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针对三层语境,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及观察到的相应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考生可以针对整个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辩,可以将其中的前提、现象、答案作为立论的基础,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炼观点。而用“相处”与“真正的相遇”、“冲突”与“交流”、“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等进行组合思辩,也可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考生如果选择“相处”“相遇”“坦诚交流”等话题,切合作文材料内容,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职场座右铭励志_职场座右铭 飞鸟尽_职场座右铭大全励志简短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语用模拟题小练100组(全国通用)

职场座右铭大全励志简短_职场座右铭 飞鸟尽_职场座右铭励志

职场座右铭 飞鸟尽_职场座右铭大全励志简短_职场座右铭励志

职场座右铭大全励志简短_职场座右铭 飞鸟尽_职场座右铭励志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模拟试题第1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张富清同志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7月,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8月,公示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9月,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奖。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青少年时,张富清跟着部队从陕西一路打到新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烽烟散尽,他脱下军装,成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一生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在各个岗位上留下了① 的平凡身影。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到② 的建设时期,张富清把忠诚的底色写在了岁月长河中。退休后,他生活简朴低调,如果不是2018年年底的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他就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就生活在我们中间。

是什么让他在战争中历经生死考验始终一往无前?是什么让他在贫困山区一心为民造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什么让他一辈子淡泊名利,永葆初心本色?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朴实纯粹的爱。张富清,是他们那一代人努力奋斗的真实写照。他们,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个人命运同国运一样起起伏伏。默默奉献,是他们的本色,也成为他们③ 的座右铭。他们信念如盘,如一盏盏灯、一簇簇火,萤火汇成星河,汇聚成烛照民族的光芒。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与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希望我们能在学习上一步一个脚印,一天比一天进步,这是老师的期望。

B. 从学习到生活,从就业到事业,我们那口子基本上都还算是说得过去的。

C. 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着栏杆,摇着手,低声说:“台湾,美丽的土地,我们的!”

D. 日子一天天地过,就让那幸福和心中的快乐,伴随在我们年轻人的歌声里。

20. 下列各句中的逗号,与文中横线处的逗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发现,永葆初心需要一辈子的努力。

B. 桂海碑林有220余方石刻,我参观过只有十分之一。

C. 对于桂林这个旅游城市,世界并不陌生。

D.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象一下,你正在和千里之外的朋友进行视频聊天,却发现画面卡顿、声音断断续续。这是因为你和你的朋友之间的网络连接不够快,不够稳定。现在,我国开通了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这条主干通路可以① 。这比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快得多,就像从自行车道一下子升级到了高速公路。

这条主干通路的搭建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解决很多技术难题。比如,如何让数据在高速传输中不丢失、不卡顿?如何保证大容量带宽的稳定性?这些都需要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来解决。此外,② ,比如高性能的路由器、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等。

据悉,该通路由清华大学联合中国移动、华为公司和赛尔公司共同研制,这条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路由器1.2T超高速IPv6接口、3X400G超高速多光路聚合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系统软、硬件设备的全部国产和自主可控,其研制成功标志着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在我国面世,③ ,是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简述第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模拟试题第2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汇聚全国20余个戏曲剧种,既有各剧种领军人物同台演绎的剧目荟萃,① 。秦腔与京剧《锁麟囊》、河北梆子与赣剧《四郎探母》、川剧《别洞观景》等A的经典唱段经过精心编排,历久弥新;在情景表演《一脉相传》中,84岁高龄的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和孩子们同台表演,展现了戏曲传承B的活力。

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除了集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之外,② 。地域特色秀《巴适得板》将方言说唱与戏曲曲艺结合,多场景联动,描绘充满幸福感的人间烟火气;影视戏中戏《武林风云会》打破台上台下的空间界限,将戏曲中的精彩武戏动作融入生活日常,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

以新技术、新理念开展“戏曲+”的生动实践,用更国际化的语言、更时尚的表达吸引海内外年轻人。露天主会场、地域特色十足的古戏台与现代数字技术和科技手段C,将虚拟现实技术完美融入戏曲节目,带来极具张力的酷炫体验。戏曲舞蹈《梦回三星堆》③ ,呈现国风国潮的别样魅力,展现了戏曲舞蹈的多元创新性;戏歌《国风超有戏》将戏曲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创编,发出国风国潮的时尚新声,展现最具“中国范儿”的民族特色。

18. 请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为文中①②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0.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民当下最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B.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C. 人们常常用“杏林春满”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D.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春节档票房再创新高,国家电影局2月18日发布数据,春节档电影票房达80.16亿元,创造了新的春节档票房纪录,观影人次为1.63亿。

观众观影意愿较高,大部分观众在档期内观看了多部影片,是今年春节档取得高票房成绩的原因之一。分析师赖力认为,其他原因还有今年春节假期长达8天,头部电影对大盘也有巨大推动作用。喜剧电影占据今年春节档的主导地位。首都电影院副总经理于超认为,喜剧电影拥有合家欢属性,更符合春节档的调性,也是近年来更成功、更适合市场的类型。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今年春节档名列前茅的影片有一个共性,①它们都聚焦于职场和职场心态、个人选择和奋斗,②从而实现普通人生存状况和感知感受的互动,③达成最大限度的共情、共鸣、共振。④《热辣滚烫》是贾玲自《你好,李焕英》大获成功后第二部进军春节档并自导自演的作品,⑤在这部富含喜剧元素的电影中,⑥女主角具有拼搏向上的价值观体现了很强的观影号召力。《第二十条》是张艺谋导演第三次进军春节档的作品,影片演员阵容强大,题材源于现实,后劲很足。

21.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概括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取得票房佳绩的原因。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模拟试题第3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作文犹如用兵。兵贵精而不贵多,精兵一名能顶百名坏兵。坏兵愈多愈不易调动,愈不易获得好的战果。文章中的一字一句,就等于队伍中的一兵一卒,我们必须随时检阅淘汰,拣选精锐。用兵又讲究布阵,步,马,炮,工,辎,须有照顾联络,全军人马,须按部就班,各守岗位,本队侧翼,前锋,后卫,必须摆布周密,纪律严明。在一篇文章之中,全文就是一个阵势,A。为了使各段之间,紧密联络,相互照顾,组成一篇完美的作品,写作时另一件需要注意的工作就是布局或安排。很多作品,内容零乱芜杂,头重脚轻,前后不相调和,就是由于作者B。

一位小说家曾说过,文学是剪裁的艺术。所谓剪裁,当然就是我们所说的“选择”,选择必须学习抓重点。我们再以用兵为喻,用兵之道,在于击破主力,争取要塞,如此始能稳操胜算。作文章亦与此类似。我们应当集中精力,不浪费精力于无用的意思上。做文章必须先确定一个主旨,一个着重点。我们运思选择之时,就必须拣选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举例来说,守财奴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多,但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的吝啬,却只拣选了严监生临死时手指灯碗内两根灯芯不肯瞑目的故事。《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心性虽冷静,骨子里却仍不能“忘情”的人。曹雪芹却只选了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当刘姥姥从妙玉的庵里辞出后,妙玉竟连刘姥姥用过的茶碗都扔了。但是宝玉到庵里来的时候,她却把自己使用的茶杯让给宝玉使用。这一切都为我们证明,C,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请从窦娥、周朴园、王利发这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以印证作者有关文学剪裁的观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村中的禾场,同田野上一样繁忙,但比田野慢一步。当第一车庄稼拉回来,第二车庄稼拉回来,后续不断地拉回来,满载的马车______,庄稼在禾场上“起山”了,禾场的繁忙才开始。

负责“起山”的人,先一捆一捆打好垛底,然后一圈一圈地往上码。码成垛的庄稼,用脚一踏虚晃晃的。码垛的人站在上面,好像头顶住了蓝天,眼中饱览的仅是禾场,却感觉瞭见了整个村庄,瞭见了环绕村庄的田野,瞭见了十里外火车穿过的镇子……

一垛一垛的庄稼,将秋天搬到禾场上,空旷的禾场被占去大半,垛与垛的影子勾肩搭背,阳光在盘绕的过道中捉迷藏。围着不同的庄稼垛子,有切谷子切高粱的,有切黍子切糜子的,手中闪耀的爪镰,将庄稼的穗头与秸秆分开。

还有专门赶鸟的人,举着顶端扎一块破塑料布的长杆赶鸟。庄稼散发的______气息在禾场上空汇聚了,被阳光照射得五彩缤纷。不同的气味,有不同的颜色,高粱是红的,谷子是黄的,糜子是灰的。一垛庄稼一种气味,鸟们喜欢哪种气味,就扑向哪垛庄稼。赶鸟人舞动长杆,从这一垛赶到那一垛,鸟们被赶______了,就跟他兜圈子气他,或三五成群地聚集在禾场墙外的树上,叽叽喳喳地______他。

鸟的骂声一片一片,像它们气炸的羽毛,落到赶鸟人身上,把赶鸟人糟蹋成被狗撕过的鸡毛掸子。赶鸟人边抖掉身上的骂声,边挥舞杆顶端的破塑料布,啪啪地扫荡着。鸟一轰而散后,丢下的骂半天才能落定,有的跟着鸟飘远了,有的粘在树梢上,有的落在庄稼垛上。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熙熙攘攘 熟稔恼袭击

B.浩浩荡荡 丰稔恼围攻

C.熙熙攘攘 丰稔怒 袭击

D.浩浩荡荡 熟稔 怒围攻

21.下列句子中的“好像”和文中加点的“好像”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几个茶客好像预感到什么灾祸,一个个往外溜。(《茶馆》)

B.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百合花》)

C.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荷塘月色》)

D.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在会上的演说》)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想象奇特,富有韵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模拟试题第4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表演活动“盛唐密金”风靡全网,组成火遍全国的现象级IP,离不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真播、短视频等媒体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全媒体的传播优势日益显现。传统主流媒体对大唐不夜城的宣传报道让全国人民注意到这个神奇的地方,而大唐不夜城的公众号以及游客们自发拍摄并传播的短视频则让这里持续火爆、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人被① 的、搞笑的“房谋杜断”组合吸引,对“盛唐密金”既严肃又诙谐的表演产生兴趣,对大唐不夜城充满向往。正是文旅与媒体传播的有机结合,激发了文旅宣传工作的新活力。

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旅局局长的武侠装扮,到诚意满满且配备专列的“淄博烧烤”,以及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实习基地入驻伏尔加庄园,用镜头展示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旅宣传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化的框架,展现出各有千秋的新景象:各地巧妙利用新媒体传播规律和平台特点,结合当地的文旅资源特色,发挥创意,打造② 且亮眼出彩的文旅形象,提升传播力和竞争力,为景区引流,设计有当地特色的文旅体验项目,让游客游玩后可以感受到当地的独特魅力,觉得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作上述新闻的标题的一项是(3分)( )

A.媒体融合,激发文旅宣传新活力

B.新媒体引流助推旅游市场复苏

C.发挥全媒体优势,讲好地方故事

D.全媒体时代典型宣传创新策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目前,我国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达24.02%。“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为我国北疆筑起万里绿色屏障。从一点点绿长成一片片绿,植树造林的科学门道可不少。

科学植树造林,① 。如果造林树种选择不当,种植后苗木难以成活,浪费种苗、劳力和资金;② ,后来生长不良,也难以成林,提高不了应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的造林地多种多样,南方、北方,平原、山地,东部湿润地、西部干旱地,肥沃地、贫瘠地,③ 。因此,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与造林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相适应。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模拟试题第5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裱糊为故宫古建筑的一种施工工种,其工艺特点为:在建筑内壁、顶棚用耀糊粘贴纸张、织布。裱糊有利于冬天阻挡寒风从门缝、窗缝、梁架内不能进入室内,还可起到装饰目的。而烟草虫、毛衣鱼、白蚁等害虫,它们多以纸张中的纤维素、概糊中的淀粉等有机物质为生长发育的食料,因而 ① 。害虫的分泌物、排泄物亦对裱糊层产生污染或腐蚀。

在明朝时期,紫禁城建筑内部并无裱糊做法。清朝统治者来自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区,那里冬天常有寒风侵袭,建筑室内有裱糊做法,因此裱糊做法 ② 。

雄黄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为砷的硫化物,不溶于水,具有一定毒性。雄黄与雌黄常常共生在一起。雄黄的化学成分是硫化砷,外观呈橘红色;雌黄的化学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外观呈柠檬黄色。雄黄经过氧化可以变成雌黄。雄(雌)黄的毒性可用来杀死害虫。明代科学家方以智撰写的《物理小识》提到,在书橱中放入雄黄,可以杀死书中各种害虫。而紫禁城古建筑的裱糊施工中,亦有相似的档案。如清工部内务府活计档(胶片20号)记载,道光十七年九月,在养心殿窗户、顶棚的裱糊施工中,糊纸所用的超糊中 ③ 。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董源最早画长卷山水,那正是艺术为他开启的一扇门,使他走出皇家的金碧山水,再走进淡设色的水墨江山。当他在千里江山里发现另一个世界的桃花源时,便 ① ,他的灵魂拽着他的生命跟着山水奔跑起来。从《潇湘图》到《北苑山水图》,展示了他从肉体生命到内在灵魂不息的长卷。米芾更彻底,只在小幅上点染他对自然的“印象主义”,“宁作我”的文艺脾气,反倒作为一种动力,成全了他写意山水的倔强风格。院体派基本是俯首于皇家格范的画师匠奴,是不被允许也不敢有千里江山的家国情怀的。

但代表国家意志的《千里江山图》横空出世了,一幅近12米长的壮丽卷轴,青绿山水,金碧辉煌,满载了大宋王朝的江山理想。《千里江山图》画面叠落多重空间,有六组群山参差连绵,江波浩渺,但它们彼此并不孤立,将它们连接起来的有跨江大桥,有激流栈桥,有避雨遮阳的廊桥,还有浅溪碇步,有大船小船,有商帆,有钓者,以及散布在江渚山坳甚至半山腰上的村落民居,连成不尽的远方。纵深则常常依靠后山的瀑布叠泉、山坳里的人家、蜿蜒盘桓的山径,给出前山深幽的背景。观看的焦点如人在 ② 的关系中行走,透视是动态的、时间性的、美妙的散点式审美运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

22.请结合文中第二段内容,以“《千里江山图》”为陈述对象写三句话,概括介绍其构图特点。要求语言连贯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模拟试题第6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穿过风的誓言,记忆的碎片掩映成一曲曲忧伤的歌,斑驳的过往,长满青苔的院墙,记忆里你的容颜未改,一直随春风荡漾。

我的虹溪,你仿佛是一位① 的画家,用一纸流觞,道尽你曾经风华一世、传奇一生的十八寨历史;

我的虹溪,你宛如是一道② 的工艺,用几许精湛,写尽你曾经叱咤风云、精忠爱国的地下党辉煌。

我喜欢你的不争与清丽,喜欢你的沧桑和传奇,如果可以,我想一直依偎在你的怀抱里,享受你所有的温柔呢喃,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 )当你离开家乡久了,你每晚的③ ,彻夜不眠,都是因为,你想家了。思乡的情结藏在每个游子的内心深处,真切而隐隐作痛。

人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但又渴望被看穿。在外的游子尝尽异乡的凄凉与无情,心底唯一眷恋的,却始终都是故乡的人和事。那些留有我们美好记忆的起点,像电视剧里的背景,总是掩映下我们的所有悲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深沉”与文中加点的“深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铁镐掘着冻硬的土地,发出深沉的声响。

B.长大了我才明白,母亲的絮叨包含着对远行的我最深沉的挂念。

C.纵然是深沉的黑夜,也无法完全遮挡黎明的光亮。

D.大海水平如镜,像一位深沉的作家。

20.下列诗句中,最适合填入括号的一项是( )(3分)

A.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B.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① 。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②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③ 。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5分)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模拟试题第7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 题。

垂花门是内宅与前院之间的重要过渡空间。前院是接待宾客的场所,内宅则是宅主及家眷的生活居所,外人不可随意进入,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垂花门。在古时,除去家中重要时刻可以开启垂花门之外,其余时间垂花门都必须关闭。如此,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严格地界分内外,使家族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同一院落中有序地生活。从合院式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看,垂花门能够有效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相较前院与内宅两个开阔的空间,垂花门是一个较小的通道。人们从外至内行进,伴随空间明暗、宽窄、高低等的起伏变化。如此渐进转折,为合院式建筑带来一种韵律感,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同时,垂花门虽位于宅中醒目位置,但大部分时间处于关闭状态,日常生活中,人们出入内宅多通过两侧的抄手游廊,垂花门在吸引人们目光的同时又“拒人于千里之外”,无形中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张力。此外,垂花门本身有进深尺度,与前院、内宅自然地融为一体,屋檐能遮阳挡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18.下列句子中的“所谓”与文中加点的“所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B.咱们俩总是想到一块,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C.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所谓“援助”,实际上就是掠夺。

D.所谓的国际名牌,其实就是我们国内生产的,但因是用人家的名称,价格就能贵二三百元。

19.请根据以上文段内容,用三个短语概括垂花门的功能,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 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不是说冷了就加衣吗?那为什么有时多穿几件衣服反而不如少穿来得暖和?

由于人体和外部环境存在温差,我们的身体时刻在产热也在散热。①_,产热速度跟不上,我们就会感到很冷。因此保暖的本质,_②_。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羽绒、羊毛、棉等都是常用在保暖衣服中的材料。【甲】

对于一件衣服而言,除了本身的热导率要够低,它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温效果。【乙】我们穿的衣服,除了衣服材料本身的纤维间可以存储空气,层与层之间的空间也可以储存空气。那是不是层数越多,_③_,整体的保暖性也就越强了呢?

事实上,空气层太厚会使空气层内外产生明显的温差,这就会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①而一旦产生了热对流,热量就会加速流失。此外,层数太多还会把空气层挤薄。当层数超过某个值,②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会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而散失,③想要保暖的愿望会背道而驰。所以,想保暖别穿太多层,也别穿太紧,尤其是外套要稍微宽松一些。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 个字。(6分)

21.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这句话放在【乙】处比放在【甲】处更合适。

B.①处中“一旦”一词,引出“热量就会加速流失”这一结果的条件——产生热对流,增强了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C.②处中应将“散失”改为“减少”。

D.③处中的成语“背道而驰”使用错误,应替换为“适得其反”。

22.热导率 (导热系数)是衡量材料传递热量速度的指标。请根据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的理解,参照下面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得出一条概括性结论,不超过35个字。(5分)

不同材料的热导率

材料类型

热导率/(W·(m·K)-1)

80.2

0.599

0.071

羊毛

0.055

羽绒

0.048

静止空气

0.026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模拟试题第8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春天逐渐走向深处,人在树下张望,会收获( )的叶子带来的清凉,亦有阳光透过树叶筛下了的一地碎银。人居浮世,难免( ),在这样的春日,随便找一棵树,举头静观。

旧时春日,故乡少有雷声,每逢赶路遇雨,人们就要到树下去躲一躲。枝叶交互的一蓬树,好似一把庇护伞,把春雨挡在了树外,那是避雨的情志所在。

树冠是一个小社会,里面的“内容”很丰富。除了蠕动的毛毛虫,垂着一根丝打转儿的尺蠖,伏在上面一动不动的斑衣蜡蝉,再有就是乡间常见的各色鸟类。

春天的黄鹂鸟,天空之城不是它们的舞台,它们的舞台在林间,在枝头,这棵树上唱一首古风,① ,这世间的实景演出和行进式舞台,鸟雀绝对是最早的开创者。

燕子和麻雀在林间待不久,它们比较恋家,一般在树叶之间也就是吃个食的工夫就飞走了,在树冠之间掀起一场小型的旋风。

② ,一种鸟叫就是其中一类花,百鸟朝凤就是百花向牡丹。或许可以认为,桑树上的鸟鸣是紫色的,吃了桑葚;梨树上的鸟鸣是白色的,饮了梨花蜜;槐树上的鸟鸣是鹅黄色的,食了槐花;榕树上的鸟鸣是紫色的,尝了榕花。榆树上的鸟鸣是一嘟噜一嘟噜,像极了榆钱;泡桐树上的鸟鸣是一朵又一朵,像极了泡桐花;无花果树上的鸟鸣是透明的,带着隐忍的禅意……

做药要用药引子:做馒头要有酵母;③ 。鸟雀之于春天,是药引子,是酵母,是酒曲。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陪同我的人说职场座右铭 飞鸟尽,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黄河经常决水,层层淤泥堆积,把宋代繁密的脚印深深潜藏。

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好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

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国内许多古塔已经禁止人们攀援,而开封古塔却听便。不必过于担心有无数的人在塔中拥挤,爬塔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塔阶很窄,很陡,也很暗,不拼力爬到每层的窗洞口你不可能停下,到了窗洞口又立即产生更上一层观看的渴念。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要么不进塔。进了它,爬了它,很少有人半途而返。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仰望吧,塔身中天天地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①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②不经意地留下了两个物理上和心理上的制高点,③却可以借此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有出息、有能耐。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说说文中画波浪线处所用逗号的作用。(4分)

22.请说说文中加点的“好像”与下面句子中的“好像”表意上的不同之处。(4分)新建成的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模拟试题第9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此时,我同家里早已断了书信。祖国抗日战争的情况也几乎完全不清楚。偶尔从德国方面听到一点消息,由于日本是德国盟国,也是全部谎言。杜甫的诗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想把它改为“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这样才真能符合我的情况。日日夜夜,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揪住了我的心。祖国是什么样子了?家里又怎样了?叔父年事已高,家里的经济来源何在?婶母操持这样一个家,也真够她受的。德华带着两个孩子,日子不知是怎样过的?这一切都是我时刻想念的。连院子里那两棵海棠花也时来入梦。这些东西都使我难以摆脱。真正是抑制不住的离愁别恨,数不尽的不眠之夜!

①当我同祖国和家庭完全断掉联系的时候,我思母之情日益剧烈。母亲入梦,司空见惯。②但可恨的是,即使在梦中看到母亲的面影,也总是模模糊糊的。③原因很简单,我的家乡是穷乡僻壤,母亲一生没照过一张像片。我脑海里那一点母亲的影子,是我在十几岁时离开她用眼睛摄取的,是极其不可靠的。④可怜我这个失母的孤儿,连在梦中也难以见到母亲的真面目,老天爷不是对我太残酷了吗?

18.下列句子中的“也”和“也真够她受的”中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水的冰点是0度,也就是说0℃以下水会结冰。

B.既然大家都已尽力,这事儿也只好如此了。

C.他很聪明,但有时也会犯一些简单的错误。

D.连七八岁的孩子也能熟练地用智能手机了。

19.文中画线的两个重叠形式“日日夜夜”“模模糊糊”,和“日夜”“模糊”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20.“我特别经常想到母亲。”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 ① 。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 ② ,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

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侯的, ③ ?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面来说,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快感的阅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不得改变原意。(4分)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模拟试题第10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大观园是曹雪芹寄托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清净之境,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如何向读者全面呈现刚建好的大观园的呢?《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展示出曹雪芹在谋篇布局上的①:曹雪芹构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就是贾政领着众清客游览大观园,以便为园中的亭台馆舍草拟匾额对联,突然碰到了宝玉,想考考他的才学,于是带他同游。该节内容将贾宝玉的文学才华展露得②。为大观园中的亭台馆舍之类草拟匾额对联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不必说匾额对联还需当场拟出,贾宝玉不仅要接受异常严厉的父亲的检验和众多清客的点评,还要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定夺、审阅。但是,他的答卷很完美……这不仅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园林这一③的人造景观之妙。比如“(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可以说,“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相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些人一运动就血压飙高,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这是正常现象还是身体在预警?针对运动与血压的关系,①。运动确实会导致血压反应性升高,主要表现在运动过程中或刚刚结束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运动后长时间高血压,数值超出正常反应性升高的生理范围,有时候伴随头晕、头痛和心慌,测量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律不齐等,那就要提高警惕了,这可能是“运动性高血压”。

运动性高血压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概念,目前还缺乏统一、明确的国际共识。一般来说,在运动时血压过高(即男性收缩压≥210mmHg、女性收缩压≥190mmHg;男性/女性舒张压≥110mmHg),就可以看做是运动性高血压。存在“运动性高血压”的患者,即使当下没有检查出别的问题,也应将其当成是“警告信号”,要注意心血管健康,定期来医院检查。

②,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亢进、动脉结构和功能异常、代谢异常、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③?首先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上坚持低盐低脂低糖,多吃瓜果蔬菜,戒烟少酒,保持良好的睡眠;另外,平时适当参加有氧运动,强度不要太高,循序渐进。

21.下列各项引号用法和划线句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别了,“不列颠尼亚”。

B.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

C.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D.《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高考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专练

咏史怀古-(2024·安徽芜湖·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 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①,每年三日作千秋②。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注:①勤政楼:唐玄宗于天宝年以前的开元年间修建,有激励自己勤于朝政的用意。②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③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和杜诗题材大体相同,都是以勤政楼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C.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营造荒凉氛围,突出其任情滋蔓。

D.王诗中的“飞龙老马”与杜诗中的“承露丝囊”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分析两首诗歌最后两句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赠友送别-(2024·广西南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誇。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点明了友人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4.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羁旅思乡-(2024·山东威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漂泊

郑谷

槿坠莲疏池馆清,日光风绪淡无情。

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羡李衡(注)。

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

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

注:张翰,西晋时在洛阳为官,见堂室内乱,便借口思念家乡特产鲈鱼,回到吴江。李衡,三国丹阳太守,遣人在武陵种柑橘千株,称“千头木奴”,子孙家道殷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周围环境,“坠”“疏”“清”扣标题,有飘零之感,“淡无情”有双关意。

B.颔联连用典故,与张翰和李衡的比较,既抒发诗人羡慕之情,也暗指了他的处境。

C.“催促”以拟人手法写菊花盛开、重阳将至,用乐景反衬佳节来临无处登高的无奈。

D.本诗叙事、抒情相结合,沉重的现实主题和凄凉的场景选择,使诗歌具有沉郁之感。超然客公众号

6.本诗颈联与杜甫《登高》颈联都写到漂泊之苦,请比较其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咏物言志-(2024·重庆·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

韩琮①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②,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③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牡丹

柳浑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④不校多。

注:①大中十二年,韩琼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以后失官。②金掌露:传说汉武帝求长生不老,铸造铜人,铜人高擎铜盖承接甘露。③兰杜:香草的总称,从战国至隋唐,号为“国色天香”。唐时牡丹始渐取代兰杜,为世人喜爱。④戎葵:指蜀葵,一种普通花草。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诗属于律诗,柳诗属于绝句,两首诗都很讲究格律,属于近体诗。

B.韩诗和柳诗的首句分别使用了“不争”“无奈”,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韩诗结句中“暮霞”“绿屏”与后人李清照“绿肥红瘦”的韵味颇相似。

D.两首诗表达方式不同,韩诗侧重对牡丹的描写,而柳诗侧重于议论。

8.在这两首诗中,两位诗人对牡丹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边塞征戍-(2024·天津河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望蓟门

祖咏①

燕台一望客心惊,萧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祖咏:盛唐诗人。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③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尝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④缨:绳。请长缨:汉人终军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超然客公众号

9.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燕台一望”即“一望燕台”,用“燕台”如此壮大的地名,增加了诗的气势。

B.颔联“万里”是夸张手法,“危旌”指“危险的旗杆”,表现边地景色之壮美。

C.颈联既写了边关进攻的态势,又写了防守的形势,引出尾联诗人的“望”后之感。

D.尾联运用“投笔”“请缨”典故,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让人读后顿生豪气。

(2)诗人为何而“惊”?请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山水田园-(2024·内蒙古赤峰·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堂斋居示秬秸①

张耒

穷腊贫家絺纻②单,可堪过雨夜堂寒。

屏除荤酒神应爽,谈笑诗书乐未闲。

净境眼前无俗物,清都③梦到有飞翰④。

鸡鸣月落纸窗白,疑是从天风驭还。

注:①秬秸,即张秬、张秸,诗人儿子。②絺纻,麻织物,细葛布。③清都,天帝居住的宫阙。④飞翰,指飞鸟。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虽然雨夜寒冷、衣着单薄,但是诗人依然能感受到温暖和慰藉。

B.颈联中“净境”既是北堂斋的真实写照,又可折射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

C.后两联描写清都飞鸟、月落鸡鸣、东方渐白等画面,虚实结合,拓宽诗境。

D.诗人居北堂斋“示秬秸”,有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体现出自己的人生追求。

11.本诗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思妇闺情-(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

温庭筠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写杏花含露,香气袭人,洁白如雪,渲染了温馨优美的氛围。

B.清晨时分,月色朦胧,灯火未灭,表明主人公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C.下阕写女子挑开帷幕,尽管妆容淡浅,眉毛稀疏,内心并不过分在意。

D.词的最后写女主人公看着镜中的自己,头发轻盈飘动,思绪飞向远方。

13.词中说“春梦正关情”,请简要概括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即事感怀-(2024·北京·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①。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②,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③。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琴曲名。②绿绮:古琴名。③有《风入松》琴曲名。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四句叙述并描绘卢子顺所弹琴声仿若寒松在风中发出的悲凉之音。

B.第二首前四句叙述并描绘蜀僧弹奏的乐声像连绵的高山涧谷中的松涛一般。

C.两首诗都重在表现琴乐的艺术魅力,所以诗人都没有写弹琴的时间和地点。

D.两首诗不仅描绘了音乐所引发的听者的艺术想象,而且还暗示了乐曲名称。超然客公众号

15.咏乐诗中往往会融入诗人的感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融入自己听不懂幽人所弹琴曲、不能做其知音的愧疚之情。

B.第一首描写了弹琴之人在纷纷飞扬的洁白雪花中潇洒弹琴的动作。

C.第二首用“为我一挥手”表达蜀僧用弹琴的方式来寄寓离别之悲。

D.第二首用“客心洗流水”表达出听了动人的琴声后的愉悦感受。

16.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

写景抒情-(2024·浙江绍兴·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怀辰州教授赵学舟①

【宋】张炎

一点白鸥何处去,半江潮落沙虚。淡黄柳上月痕初。遐观情悄悄,凝想步徐徐。

每一相思千里梦,十年有此相疏。休休寄雁②问何如。如何休寄雁,难写绝交书③。

注:①赵学舟:赵与仁,字元父,号学舟,南宋宗室,作者的文友,元朝时任辰州教授之职。②《汉书·苏武传》中传说苏武牧羊时以鸿雁传书。③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写给人生抉择相异后的友人山涛(字巨源)绝交的一封信。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起笔以白鸥象征友人。白鸥是自由飞翔于江海之上的水鸟,极像元初飘零江湖的赵学舟等人。

B.“凝想”句写出月上柳梢时,词人远眺不见友人踪影,暗中回忆其步履从容徐徐而来的情形。

C.“相思”句写出词人对友人的思念,词人与友人一直交往甚密,而今第一次因为两地距离遥远而疏远了。

D.词的下阕词人综合运用用典设问等手法,委婉曲折地传达出自己欲语难言的复杂心绪。

18.后人评价这首词:“赵以宗人仕元,词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写法。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酬和类-(2024·山东德州·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赠王介甫

欧阳修①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②酒盍留连?

奉酬永叔见赠

王安石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③最出诸生后,倒屣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⑤岂宜蒙。

注:①欧阳修反对当时浮艳的文风,大力提倡诗文革新。他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希望王安石能够接过古文运动的大旗,于是写下了《赠王介甫》一诗。②罇,通“樽”。③抠衣,提起衣服前襟,这是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④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⑤贶kuàng,赠、赐。

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借指李白;吏部,借指韩愈(一说谢朓)。欧诗中将王安石比作二人,足见对其才华的推重。

B.王安石的奉酬之作,既是对欧阳修赠诗的答复,也抒写了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感情深挚,口吻谦谨。

C.欧诗后四句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败,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超然客公众号

D.王诗后四句写出了对欧阳修的尊敬及受到隆遇的感戴之意,也写出得到赠诗而过蒙宠信的惶恐。

20.两首诗中,欧阳修的“心尚在”,王安石的“心犹在”。请结合诗歌,谈谈对两人之“心”的理解。

讽喻类-(2024·广东汕头·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徐安宜(节选)

李白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大车扬飞尘(节选)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注:①徐安宜,指在安宜(地名)任职县令的徐氏。②浮人,在外流浪的人。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风徐徐,吹拂百里。《赠徐安宜》三、四句写安宜自然环境怡人,为后文写川光、日色等景象作铺垫。

B.浮人若云,返乡耕耘。《赠徐安宜》五、六句描写的情境氛围与张若虚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迥异。

C.大车经行,飞尘蔽空,道路晦暗。《大车扬飞尘》起笔虽不直接写人,但已渲染出车中人的声势。

D.同样是刻画宦官的权势,“行人皆怵惕”与《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运用的手法不同。

22.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与“怨”,前人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怨刺上政”。李白这两首诗正好分别对应诗歌这两种功能。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哲理类-(2024·湖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①,了此物我情。

注:①道门旧:佛门旧友,这里指深上人。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诗人登临江岸,见山间湍流,联想到传说中大禹凿山泄水,虚实相生,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三、四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山门店,听到江水喧腾之声,难以入眠,从正侧面来表现水声的喧嚣,声势浩大。

C.诗人由江水之声引发思索,江水的本性为静,山石亦自无声,但为何二者相遇就能够发出震撼山峦的如雷声响。

D.最后两句交代了写作此诗的目的,是送与佛门旧友,以助参悟物我之情。诗歌问而不答,点而不破,含蓄隽永。

24.宋代葛立方指出:“(应物)所谓,非因非缘,亦非自然者。”而清代沈德潜则评:“两静相遇则动生,天地化机(变化的关键)。”两人对本诗所蕴人生哲理的感悟完全相反,请结合相关诗句予以分析。

题画类-(2024·湖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①雀写生,赵昌②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②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材看,这是一首题画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内容看,全诗富于理趣。 超然客公众号

B.诗的前四句阐释鉴赏诗画的标准,诗人认为,画作惟妙惟肖者,有邻家儿童般的纯真。

C.第七句至第十句用边鸾、赵昌的花鸟画作衬托,突出王主簿画作疏淡相宜、精妙无双。

D.本诗先从大处入笔展开议论,继而层层推进,最后点出折枝画的神韵,令人浮想联翩。

26.苏轼说“诗画本一律”,通过这首诗,他提出了哪些关于诗画的共同的审美标准?

叙事类-(23-24高三上·河南周口·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辛夷花

元稹

问君辛夷花,君言已斑驳①。

不畏辛夷不烂开,顾我筋骸官束缚。

缚遣推囚名御史②,狼藉囚徒满田地。

明日不推缘国忌③,依前不得花前醉。

韩员外①家好辛夷,开时乞取三两枝。

折枝为赠君莫惜,纵君不折风亦吹。

注:①斑驳:花即将开放。②御史:主要是监察官员、审理案件等。③国忌:皇帝或皇后逝世的日子。④韩员外:韩愈。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不畏”到“顾我”是由花及人,用辛夷花不怕环境恶劣会应时开放来侧面表现诗人的铮铮铁骨。

B.御史的职责要求诗人通过审问最终确定是释放还是关押嫌犯,这也解说了上文“官束缚”的原因。

C.诗人因为官艰难想在花前开怀痛饮、一醉方休,但时值国忌,依照旧例不能如此,体现了诗人的无奈。

D.诗人索花只是借口,主要是借索花向朋友诉说个性追求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构成的苦闷和为官之累。

28.诗歌内容是如何围绕索花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悼亡类-(2024·贵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寿楼春·寻春服感念①

史达祖

裁春衫寻芳。记金刀②素手,同在晴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

飞花去,良宵长。有丝阑③旧曲、金谱新腔。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韦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④。

注:①这首词为史达祖悼念其亡妻所作,可能作于其任中书省堂吏、受韩侂胄重用期间。②金刀:刀之美称。③丝阑:即乌丝阑,与下句“金谱”,均为乐谱。④蘋藻香:古时贵族少女出嫁前,要到宗庙受教为妇之道,教成之日就在宗庙里主持祭祖之礼,祭时陈设之物中有采来的蘋藻。后来蘋藻香引中指新婚的温馨日子。

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中的“残絮”“斜阳”给人萧瑟凄凉之感,“谁念”两句勾起词人对少年时光的回忆。

B.“金刀素手,同在晴窗”用静谧温暖、祥和美满的画面,突出亡妻贤惠温柔的形象。

C.“良宵长”承接上片“多梦”句,写词人因梦见妻子睡时的妆容而醒来,感觉夜长难挨。

D.词末两句描写词人见人家出游踏青,妇女采集芳草,不由想起新婚之日,更为“魂伤”。

30.本词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为悼念亡妻之作,但引发写作的缘由和所抒情感均有不同,请对此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1.A 2.相同:两诗都寄寓鉴戒之意。

不同:

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都是以勤政楼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错误。王诗利用“勤政楼”其名,重点描写了唐玄宗荒于朝政之实,批判唐玄宗荒废朝政、耽于淫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罪过。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寄寓鉴戒之意。

【答案】3.B 4.①本诗的“客京华”突出了家静远离故乡多年、参加科举的艰难,体现了诗人对家静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②陆诗的“客京华”寄寓着诗人认为自己不应在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的感叹,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切体会,对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感伤。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说法错误,做归乡美梦,表现友人进士及第后的得意与欣喜。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几年来客居京华,生活艰难;终于春风及第,要乘舟远行。本诗的“客京华”突出了家静远离故乡多年、参加科举的艰难,与后文中举的风光形成对比,家静终于苦尽甘来,体现了诗人对家静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得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呢?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客京华”寄寓着诗人认为自己不应在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的感叹,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切体会,对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感伤。

【答案】5.C 超然客公众号

6.两诗颈联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郑诗颈联写举家漂泊、寄食于人,而战争仍无休止的现状,将个人与国运相结合,在写实的笔法中透露饱受战乱、有家难回的悲凉;杜诗颈联看似只写了离乡万里、暮年多病的个人遭际,但“万里”“百年”“常”“悲”“独”等词语从时空角度写漂泊之久、苦痛之深,蕴含的社会批判性更加强烈。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情感等的能力。

C.“乐景”错误,整首诗所写之景是萧瑟之景,“黄花催促重阳近”只是强调以典型的景物表示时间飞逝,并非“乐景”。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题干“请比较其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之处”表明是让学生比较分析鉴赏诗歌的情感,且将答题区间限定在颈联,因此,学生鉴赏的重点是漂泊之苦以外的情感。

郑诗:“十口漂零”直言全家漂泊,“犹寄食”更突出了生活艰难靠别人接济的窘况;“未休兵”是写战争不断国家动乱。所以颈联不仅有个人的漂泊之苦,而且有国运飘摇之苦。诗人将个人与国运相结合,透露饱受战乱、有家难回的悲凉。

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中,表面是写“作客”他乡又“多病”缠身。但诗人巧妙的采用了时空对举的手法,“万里”“百年”拓宽是意境,突出了漂泊之远、之久,而“常”“悲”“独”则突出了苦痛之深。相较之下,杜诗比郑诗表达的漂泊之苦的程度更深。

【答案】7.B 8.①韩诗前两联赞美了牡丹不争和高雅的品格,颈联把牡丹和兰花、杜若等花相比,赞美了牡丹的高贵,尾联描写了牡丹的“忽零落”,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惆怅。全诗以物喻人,感慨身世。

②柳诗一开始写自己爱花而又无钱买花的矛盾心情,后认为牡丹花与普通蜀葵花差不多。全诗谴责豪华奢侈,反对奢靡浪费,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隐忧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错误,柳诗首句中的“无奈”是诗人的情感,不是描写牡丹的,因而没有运用拟人的手法。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韩诗:从“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可以看出,诗人赞美牡丹的淡雅与不争。在桃花杏花盛开、色彩浓烈的时节,牡丹却选择不与它们争艳,而是在叶子成荫时才悄然绽放。这既体现了牡丹的独特个性,也展现了诗人对牡丹这种超凡脱俗气质的赞赏。“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则将牡丹与兰花、杜若相比较,强调名贵的地位,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高贵品质的推崇。后两句“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则带有感慨和惋惜之情。诗人将牡丹的凋零比作梦境的破灭、仙女的陨落,流露出无限惆怅。全诗以物喻人,感慨身世。

柳诗:首联“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中的“无奈”和“数十千钱买一棵”展现了牡丹在当时社会中的极高价值和人们对它的狂热追求。作者看似在抱怨牡丹的价格高昂,实际地可能在暗示自己对这种狂热追求的无奈和不满。在颔联“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终于看到牡丹真容的感受。然而,这种期待已久的观赏并没有给作者带来预期的惊喜和满足,反而让他觉得牡丹并不比戎葵(一种普通的植物)多多少特色。这种反差的描述,显示出作者对牡丹的失望和对其价值的质疑。这种情感态度既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有对牡丹本身的重新评价。全诗谴责豪华奢侈,反对奢靡浪费,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隐忧之情。

9.【答案】(1)B

(2)初入汉营,听到喧闹之声,箫鼓阵阵;汉将营中职场座右铭 飞鸟尽,军容严整肃穆,主帅威严;北方边地,看到白雪皑皑,寒光闪烁;军营之中,旌旗高悬飘荡,军情紧急。

(3)因浓厚战争气氛而紧张,对边关战事的担忧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镇守边关将士的崇敬之情;自己愿意仿效班昭终军,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危险的旗杆”错误。“危旌”指高悬的旗帜。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抓住表现“惊”的关键词语,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引出后面具体内容。其中前两联“萧鼓”“汉将营”“寒光”“积雪”“曙色动危旌”都是心惊的具体原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

再写边地壮美景象,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镇守边关将士的崇敬;超然客公众号

前面景象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

综上结合具体诗句展开分析即可。

【答案】10.A 11.

①诗人描述了自己的斋居生活,摒除了荤菜和酒水,力求做到眼前清净,挣脱俗物杂务的烦扰,表现了不慕优渥的达观。②“我”与友人纵谈诗书,其乐融融,表现了对读书尚学的褒扬。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

A.“但是诗人依然能感受到温暖和慰藉”错误,首联写雨夜寒冷、衣着单薄,诗人担心下过雨之后忍受不住寒冷,并未体现“感受到温暖和慰藉”。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屏除荤酒神应爽”,写“我”斋居之时,摒除荤菜和酒水,精神应该会畅快舒服;“净境眼前无俗物”,写“我”眼前清净,没有俗物杂务,真是一片净土。诗人描述了自己的斋居生活,眼无俗物,并非眼前真的没有庸俗之物,只是诗人的眼光境界已然改换,用新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与世界,自然没有俗物,从而流露出诗人斋居之后认识与精神的转变与升华,表达了不慕优渥的达观。

“谈笑诗书乐未闲”,写“我”与友人纵谈诗书,笑语风雅,志意投合,其乐融融。由此收获了生活的纯粹、欢乐、安闲与精神的舒畅、放松、自由,体现了对读书尚学的褒扬。

【答案】12.D 13.①“杏花”两句中的杏花、绿杨是芳华春日的景色。然而景色虽美,人却多离别,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思念离人之情。

②“灯在”两句,写到主人公因为离别而回忆,因回忆而做梦;一梦觉来,残灯和残月尚在,又闻晓莺鸣啼,营造了迷离倘恍的意境,表达了主人公独自一人,倍感孤独的情感。

③下阕前两句,正当春梦关情的时候,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并未明言,只从观感蕴含着青春易逝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头发轻盈飘动”错误。“镜中蝉鬓轻”,凝眸,镜中的蝉鬓薄又轻。“蝉鬓”形容女子鬓发梳得匀薄如蝉翼。对镜妆梳,关情断梦,蝉鬓已极薄,而更日“轻”,用以形容鬓发之枯搞,即以见其人之面容憔悴。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绿杨陌上多离别”,在我们分手的小路上,自古就有很多伤心的离别。写主人公的梦中情节。“绿杨陌”是绿杨林立两旁的大道,这是梦中的离别之地。“多”表达了因别事萦心,故梦中经常见到,一个“多”字,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梦魂之颠倒零乱,表达了思念离人之情。

“灯在”二句写梦初醒时的感觉。送别后,主人公可能整夜未眠,对着尚未熄灭的灯火和晓莺的啼鸣,突生从此后孤身一人的意识,倍感孤独。其境既迷离倘恍,而其情尤可哀。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玉钩”二句写主人公晨起后的活动情态,“褰翠幕”即挂起翠色窗幕,“妆浅”意谓淡淡梳妆,“旧眉薄”之前画的眉已经黛色淡薄了,表明未重新画眉,活现出主人公慵惰心情。“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春梦”句是对上句情态表现的解释,更点明“绿杨”句所写的是梦境。容颜憔悴,绝非一朝一日所致,是长时间相思情感的折磨。照镜子而感到蝉鬓轻,早起慵懒的情态和感觉到的“蝉鬓轻”,表达了复杂情感中的青春易逝之情。

【答案】14.C 15.D 16.答案示例:第一首诗用议论的笔法结尾,“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两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世上没有人赏识弹琴者的感慨,也暗含了怀才不遇的伤感。第二首诗以景结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句中碧山黄昏秋云显现的景象暗含了对弹琴者让人陶醉的艺术水平的赞美。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都没有写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说法有误。第一首诗“闲夜坐明月”明确指出了时间是“闲夜”,地点是在明月下;第二首诗虽然未直接写出时间,但“不觉碧山暮”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且两首诗都明确描绘了弹琴的地点。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听不懂幽人所弹琴曲、不能做其知音的愧疚之情”说法有误。第一首诗中的“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是表达诗人感慨知音难觅,而不是说自己听不懂琴曲或感到愧疚。

B.“弹琴之人在纷纷飞扬的洁白雪花中潇洒弹琴的动作”说法有误。诗中“白雪乱纤手”是形容琴声如白雪般纷乱地飘落在弹琴者的纤手上,而非描述弹琴者在雪花中弹琴。

C.“寄寓离别之悲”说法有误。这里的“为我一挥手”是形容蜀僧弹琴的动作洒脱而娴熟,并非寄寓离别之悲。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两首诗的结尾方式主要体现在表达手法和情感内涵上的不同。

首先,第一首《月夜听卢子顺弹琴》的结尾“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这里诗人发表议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借用“钟期”(即钟子期,古代著名的知音故事中的主角)的典故,暗示自己虽然听到了卢子顺的美妙琴声,但在这个世界上却难以找到真正的知音来共赏。这种结尾方式直接而深情,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内心的孤独和对知音的渴望。超然客公众号

而第二首《听蜀僧濬弹琴》的结尾“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则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方式。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景色来传达内心的感受。诗人在沉醉于蜀僧的美妙琴声之中,竟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山色暗淡、秋云重重才惊觉。这种结尾方式含蓄而富有韵味,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暗示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答案】17.C 18.①词中是指词人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但又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种情感倾向;

②“十年”句写出词人内心的悲凉。词人与友人情谊深厚,而今第一次疏远。这疏远不仅是两地之遥,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相异,这一点词人没有直接说出但友人可以感知。

③“如何休寄雁,难写绝交书”作者自问自答写出了内心的矛盾。词人本拟寄书问候然又作罢。之所以不寄书信,是难写绝交书。“绝交”即断绝交谊,词人很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也不想去信指摘,这深隐了一种贬意。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而今第一次因为两地距离遥远而疏远了”错,这疏远不仅是两地之遥,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相异。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由注释①可知,赵学舟,南宋的宗室,作者的文友,在元朝任职。词人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但又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种情感倾向,体现了“春秋笔法”。

“每一相思千里梦”句,写词人与友人情谊深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十年有此相疏”句,写而今本诗宋朝人的友人,却在遥远的元朝任职,词人与友人第一次产生了疏远感,其原因不只是空间距离远了,更是二人价值观不同了。这一点词人没有直接说出,但友人可以感知,体现了“春秋笔法”。

“如何休寄雁,难写绝交书”句,诗人先自问为何不托大雁带信问候友人,后自答说自己难以下笔写绝交信,这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绝交”即断绝交谊。诗人虽人不赞成友人仕元的选择,但也不想写信指责友人,这也体现了“春秋笔法”。

【答案】19.C 20.①欧阳修的“心”是进行“诗文革新”之心,作为北宋文坛领袖,他对满腹才学的王安石备加推崇,希望他能执掌诗文革新的大旗;②王安石的“心”是“传播儒家道义”之心,作为北宋的著名改革家,他认为能窥探到孟子道义的奥妙也就心满意足了。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败,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错误。颈联巧用历史典故,赞扬王安石不随波逐流,追求古道新法;尾联吐露出自己相见恨晚之情,希望能够长久相见、把酒言欢。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赠王介甫》:

根据“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可知欧阳修说自己人老心不老,与王安石这样的青年才俊相比,高度赞美他是后起之秀。结合注释①,可知“此心”一是指欧阳修反对当时浮艳的文风,大力提倡诗文革新的决心;二是指对于诗文革新一事,自己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后继者非王安石莫属。“此心”表露出自己爱惜倾慕其才华之心,表达了对王安石才华的赞美,,希望他能执掌诗文革新的大旗。

《奉酬永叔见赠》:

根据“欲传道义心犹在”意思是“我传扬孔孟道义的雄心还是有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传扬古代圣人和先贤的道义的决心和志向。“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呼应首联中的“此心”,将“传道”始终置于“学文”之前,表明自己以孟子作为传承道义的榜样,认为能窥探到孟子道义的奥妙也就心满意足了。

【答案】21.A 22.李白的这两首诗分别对应了诗歌的“观”和“怨”两种功能,既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又表达了对上政的怨刺和不满。在《赠徐安宜》一诗中,李白通过对徐安宜治下的安宜县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这正是“观风俗之盛衰”的体现,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而在《大车扬飞尘》一诗中,李白则通过描绘宦官权势嚣张等场景,揭示了宦官权势的嚣张跋扈,对百姓的欺压和恐吓,这正是“怨刺上政”的体现。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三、四句写安宜自然环境怡人”错误,诗中的“清风动百里,老化闻京师”并非直接描写安宜的自然环境怡人,而是借清风之动,形容徐安宜的政绩已经影响到百里之外,甚至京师也有所耳闻。以此夸赞徐县令的政绩。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指的是观察社会风俗的盛衰,“怨”则是表达对上政的怨刺。李白的这两首诗正好分别体现了这两种功能。超然客公众号

在《赠徐安宜》一诗中,李白通过对徐安宜治下的安宜县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他描述了清风拂面、百姓安居乐业、田野耕种繁忙、自然景色优美的画面,这正是“观风俗之盛衰”的体现,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

而在《大车扬飞尘》一诗中,李白则通过描绘大车扬起的飞尘、道路晦暗、宦官权势嚣张等场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不满和怨刺。他用生动的笔触揭示了宦官权势的嚣张跋扈,对百姓的欺压和恐吓,这正是“怨刺上政”的体现。

因此,李白的这两首诗分别对应了诗歌的“观”和“怨”两种功能,既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又表达了对上政的怨刺和不满。

【答案】23.A 24.①葛立方认为,水石相激发出巨响,不合因缘,也是不符合事物的自然本性的。因此人也应该像水和石一样保持清静无为的本性,不要在喧闹中迷失自我。

②沈德潜认为,原本安静的水与石相遇,就能发出宏大的声响,这是天地发生变化的关键。人生也应在不同的融合中才能让自我产生质变,提升自我。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凿崖泄奔湍”并非“登临江岸”所见,而是由江声推想而来,因而“虚实相生”也错。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句把握内容,体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水冲击石头),雷鸣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惊。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哲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不要在喧闹中迷失自我。

这首诗从嘉陵江两岸景物,险崖与急流等景象,让人联想到水性与石质,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水冲击石头),雷鸣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惊。从禅理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显得十分自然,沈德潜认为,原本安静的水与石相遇,就能发出宏大的声响,“两静相遇则动生,天地化机(变化的关键)”,这是天地发生变化的关键。人生也应在不同的融合中才能让自我产生质变,提升自我,这种理解包含一种较为积极思想。

【答案】25.B 26.①“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神韵);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要追求自然,清新;

③“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诗画应该虚实相生,追求言外之意,画外之趣。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有邻家儿童般的纯真”错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肤浅、幼稚。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围绕“诗画的共同的审美标准”筛选信息,找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等处关于诗画审美标准的议论性句子,然后提炼概括观点,分条作答即可。

提炼概括方法,抓关键词句,如第一点,抓“以形似”;第二点解释清楚“天工”(巧夺天工,自然天成)和“清新”;第三点,根据“一点红”可知不追求着墨之多,但要“精匀”,能够寄托无边春意,可见要意在画外,借助欣赏者的想象和联系,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答案】27.A 28.①为得到辛夷花,诗人先向韩愈打听他家辛夷花开放的信息,并且知道了辛夷花即将开放。②接着向韩愈解释了自己索要辛夷花的原因是“官束缚”,因为“国忌”不能到辛夷花前赏花喝酒,所以提出“乞取三两枝”的请求。③诗人害怕对方惜花,就晓之以理,风吹花落是自然规律,劝韩愈要慷慨相送。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用辛夷花不怕环境恶劣会应时开放来侧面表现诗人的铮铮铁骨”错误,诗句意思是不怕辛夷花没有灿烂开放,只是我由于官职束缚没有时间赏花,表达作者因“官束缚”而不得自由赏花的苦闷。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思路的能力。

“问君辛夷花,君言已斑驳”,为得到辛夷花,诗人先向韩愈打听他家辛夷花开放的信息,并且知道了辛夷花即将开放。

“顾我筋骸官束缚”“明日不推缘国忌,依前不得花前醉”,平时忙于官事没时间赏花,如今因“国忌”也不能到辛夷花前赏花喝酒;“开时乞取三两枝”,所以想等得花开时求取三两枝,以慰爱花之情。超然客公众号

“折枝为赠君莫惜,纵君不折风亦吹”,把花折下来作为赠品送给我你不要觉得可惜,纵使你不折花,花也会被风吹落的。诗人如此说是害怕对方惜花不愿赠,就用自然之理来解说,风吹花落是自然规律,劝韩愈要慷慨相送。

【答案】29.D 30.

①本词:词人睹物思人,由裁剪寻芳春衫回忆起跟亡妻的生活琐事写作此词,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和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②苏词:词人因做梦梦见妻子坐在窗前梳妆打扮以及与词人久别重逢时的情景写作此词,以表现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见人家出游踏青,妇女采集芳草”错误,词末两句没有描写别人家出游踏青,妇女采集芳草的内容,而是直抒胸臆,写寒食节快要到了,没有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作缘由和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写作缘由可以根据题目和诗词中的句子进行概括,史达祖是因为“寻春服感念”“裁春衫寻芳。记金素手”,苏轼是因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在悼念亡妻之外,史达祖的“身是客,愁为乡”还写了思乡之苦,“谁念我,今无裳”的孤独、无人关怀的悲苦。苏轼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了亡妻去世十年来自己宦海沉浮,容颜苍老,形体衰败的身世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