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泰安6月18日讯(通讯员 王玲玲 耿志伟 )如今,在职场中女性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常人眼里以男性为主导的岗位,女性做得依然出色。
张春玲与患者 通讯员 耿志伟 摄
张春玲查房 通讯员 耿志伟 摄
张春玲,泰安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在很多男医生都难以长期坚持工作的岗位上,张春玲一干就是17年。夜里,她同护士一起推着病床呼呼跑,只为争分夺秒;她麻利熟练地处理着一切突发情况,只为与疾病生死搏斗;她目光坚定、思路清晰,只为时刻保持理性做一名患者可信赖的人。看见她,仿佛艺术作品中刻画的医生帅气、干练的形象都可以从她的身上找到影子。而像影视作品中经常展现的紧急场景,在张春玲的工作中更是天天上演,生死时速是她工作的常态。
“每次夜班都能碰到她,而且每次都很忙碌,这么多年一个女性能够在急诊科坚持下来实属不易,而且做得还很优秀,就更让人佩服了!”同事这样评价张春玲。“张大夫处理情况很冷静、机智,多亏了她,不然晚一分钟,父亲的后果不堪设想。”患者家属感激道……
值夜班像做仰卧起坐,每晚步行超过十公里
1998年,初入泰安市中心医院的张春玲还是个瘦弱的女孩,被分到急诊科后,一干就是17年,用她的话说:“我对这里从一而终,有着浓浓的感情。”当时急诊科主任看到稚嫩的张春玲并不看好她,男孩子都坚持不下来的工作,这么瘦小的女孩怎么能受得了?但事实证明,张春玲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得很棒。
时光一晃而过,今天再看张春玲,依然保持着纤瘦的身材。“急诊科的医生一般不会担心发胖,人到中年身材走样的烦恼也不会找到我们。”张春玲幽默地说。急诊科医生最劳累的要数夜班,每天晚上他们要接诊大量的紧急情况的患者。张春玲形容自己值夜班像做仰卧起坐,在后半夜刚刚在躺椅上休息一下,一个电话或者一个紧急情况的到来,立马起身抢救,一晚不知重复多少次。“张医生楼上楼下来回跑,一晚上说走个20里路一点也不夸张,而且她总是一路小跑、步履匆匆,她常常给我们说,急诊科工作容不得一刻耽误。”同事这样形容她。像这样的仰卧起坐和急速步行每晚都在急诊科里上演着。“前段时间孩子学习举行登山比赛,我一路领先,都是托急诊科工作的福。”张春玲幽默地说着。他人眼里苦累不堪的工作,张春玲眼里却总能找到欢乐和满足。
语言攻击常遇到,从不把情绪带给患者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让这里成为了最容易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地方。
在张春玲的工作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病患,有深夜感冒发烧来就诊的,也有食物中毒的,也有各种不知情的呼吸困难需要急救的……但急诊工作有紧急先后顺序,也许为了抢救紧急情况的患者,感冒发烧的需要等待一会,可能在这时就会引发情绪上的不满。每一位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情都很急切,甚至不乏醉酒闹事、家属情绪过于激动等现象都常发生在急诊科。虽不至于次次遇到人身攻击,但是对女医生的语言攻击却是常常遇到的。
张春玲与家属 通讯员 耿志伟 摄
张春玲 通讯员 耿志伟 摄
张春玲坦言,在工作中遇到攻击确实很影响心情也容易耽误工作,但她认为做一名人民医生的前提,要学会做一名心理老师,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懂得和他们沟通,也需要懂得排解自己,在最快的时间内恢复到工作状态,决不把情绪带给患者。在她的回忆中,一次中午值班,一位老人在老伴的陪伴下,因为呼吸困难来到了急诊科,张春玲见状立马给老人进行了简单的检查,并输上氧气。但老人一再要求想看门诊,但中午门诊医生不在,老人执意要走,张春玲只能在老人情况稍稳定后答应了老人。老人在离开不久,便再次出现呼吸急促,老伴找到张春玲求救。张春玲和同事赶到后,老人已浑身发紫。张春玲判断老人喉头梗阻,需要立即插管,她排除众多因素,坚持给老人插管,但在张春玲实施插管期间,老人双手紧紧掐着她的手,直至插管完毕。事后,同事们纷纷称赞她的敏锐和果断,张春玲却来到老人床前向他解释,“当时您情况紧急,喉头梗阻到看不见孔,但即便这样我也要试一试,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老人看着张春玲手上的伤,心里愧疚不已,连连道歉并表示感谢。
人生重来一次,依然会选择急诊科医生
很多人在急诊科坚持不住,便选择了离开,但张春玲一直坚守着,并且有着越干越有劲的趋势。有时,就在张春玲下班的时候职场急诊室-谁没一点病,来了紧急情况的患者,她总是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抢救当中,一加班就又到了快上班的时候。有时,难得有天轮休,却总是和孩子的假期赶不到一块儿,“不是他放假我上班,就是他上学我休班,总之娘俩很少凑到一起陪他玩玩,我心里对他有亏欠,但孩子对我要求特别低,也很听话、很优秀,这是我最骄傲的。”张春玲自豪地说。张春玲还满足地说:“每个医生都是忙碌的,而医生的身后都有着坚强的后盾,我也一样,这多年来,多亏了公公婆婆帮我带着孩子,照顾着家庭,也多亏了老公理解支持我的工作。”
张春玲对工作的执着像极了当下最流行的说法:“女汉子”,她虽不这样认为,但同事们纷纷对她竖起拇指,“给病人插管需要医生用手提着病人的下颌,而这个过程的需要很长的时间,许多医生一个病人的检查都坚持不住,但张春玲一晚上能做很多个。”“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精力上,张春玲做的不比男医生少。”“干我们急诊工作的,不仅身体累,还要承受许多不被理解的压力,春玲内外都很坚强,让人很敬佩!”……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还会选择做急诊科医生吗?张春玲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她回忆,一次在市场,有人很激动地认出了她,说是十年前母亲心肌梗死送到急诊是张春玲拯救了母亲,也有人特意来到急诊科感谢张春玲,即便这些面孔张春玲已经模糊甚至不记得了职场急诊室-谁没一点病,但是患者和家属们却记得是谁在“鬼门关”拉了一把。
“即便每天披星戴月,风云兼程,我依然选择做急诊科医生,这里每天充满着挑战,每天都会有生命从我手中抢救,我为这份工作骄傲!”张春玲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