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文 / 大霸、一佳、Koei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我的朋友圈、微信群都在集体嫉妒一位朋友:人生赢家 Amy 获得了向往已久去欧洲工作的机会——入驻一家跨国公司的欧洲办公室。除了获得大幅涨薪,还过上了每周坐班3天、早9晚5、下班后就“关机离线”的神仙日子。
相比之下,卷不动又躺不平的大家纷纷向她取经:要如何搜索信息、包装简历、沟通申请,才有机会和她一样实现职业生涯的跃迁?Amy 却表示,以上自己几乎都没做,这份工作的到来全凭一位“贵人相助”。
好奇的我细问了来龙去脉,发现 Amy 的经历可以用来完美地诠释一种人际交往的思维模式:人际资本化。很多大家眼中的“社交达人”“交际明星”,正是熟练运用这种思维的高手。
结合 Amy 分享的实践经验,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深入聊聊“人际资本化”这个概念和运转模式。
从“日常社交”到
“人际资本化”,
仅需打开一个思路
当你第一眼在 KY 这个心理学账号上看到“资本化”这个词,可能感觉有些违和。其实,资本化(Capitalisation)这个术语在心理学领域被解释为:与人分享自己的好消息、美好体验之后,从对方的积极反馈中获益,让好事变得更好的过程(Peters, 2018)。
我们今天讨论的“人际资本化”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分享好事”,而是作为一种全局的经营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经营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人际资本化指的是:人们通过积累和利用人际关系换取实际利益,包括金钱、信息、职位、名誉、情绪价值等等(Milardo, et al., 2014)。
过程中,主动进行人际投资的一方为行动方(actor),接受投资的为接受方(recipient)。从行动方的角度看,人际资本化通常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人际资本化的对象
2)评估和选择需要投入的人际资本
3)进行人际资本投资
4)持续经营人际关系,收获预期中 & 预期外的回报
可能听起来有点复杂,但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很多「帮助别人-获得利益」的经历:
这些常见的从付出到回报的过程,看起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想要判断它们是否属于“人际资本化”,有一条清晰的界定标准是:你在帮助别人时,是不是期待对方能够对此有所回报。
这条标准也指向了人际资本化的本质,即:行动方对回报有预期、并为了利益有意识地进行“人际资本投资”(Milardo, et al., 2014)。换句话说,拥有“人际资本化”思维的人,在社交时有着更强的资源和利益互换意识,会更有目的性地经营人际关系。
结合这个标准,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开头我说 Amy 的经历是一次完美的“人际资本化”范本——
那位“贵人”其实是她上一份工作的欧洲籍领导,这位领导因工作变动离开中国后,被 Amy 视为自己在行业里认识的为数不多的、未来有可能给她带来合作或工作机会的“前辈”。为了能够保持和对方的联系,每逢圣诞新年 Amy 都会发邮件送上祝福,顺便简单介绍自己的近况。
这个行动坚持了四年,就在去年圣诞的例行祝福后,前领导在回信里问她是否考虑接受驻欧洲的工作,她具备岗位要求的亚洲市场经验,且是唯一始终和他保持联系的下属。经过几轮沟通,她便因此得到了这份羡煞旁人的工作。
没错,把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社交”进阶到“人际资本化”,只需要打开一个思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人际“投资”。带着这个新鲜萌芽的意识,我们不妨来试着盘点一下自己可能拥有哪些有价值的“人际资本”。
丨人人都有丰富的“人际资本”
相信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中,会自然地将人际资本化列为“成功人士”“行业大佬”的专属操作。毕竟“资本化运作”的前提是,你得真有“资本”。但事实上,我们投入到人际关系中的资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三类常见的“人际资本”主要包括(Goodfriend and Agnew, 2008):
不难看出,人际“资本”覆盖之广,令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潜在资本。且不论一种资本看起来“价值”大小多少、属性如何,都有可能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发挥不可小觑的潜在作用,并实现“不断地增值”。
举个例子:“我听说朋友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想取取经。于是约朋友出来喝咖啡,顺便包了个红包表示祝贺,聊天中朋友将他请的家教名师介绍给了我。”
看到这里,你应当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有哪些人际资本、并有可能进行怎样的人际资本化。但在决定行动之前,最好再深入了解一下它的利弊与运转规律。
人际资本化,是一场
“双人冒险”的人际游戏
人际资本化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是,行动方和接受方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收益,同时也都将承受一定的风险。
对行动方而言,ta们在人际资本化中拥有“主队优势”,能主动窥见对自己有益的机会和资源。虽然ta们在关系初期是主动付出的一方,但却有很大概率能在后续获得预期或超预期的回报,甚至是不断增值的丰厚“利息”。
比如,帮正在求职的朋友内推工作,朋友入职后工作表现优异,推荐人的社交影响力也会得到提升。除了获得好评,推荐人还有更实用的收获:内推奖金;朋友会成为ta在公司内值得信任的伙伴,让ta拥有更稳固的职场人际关系网络。
与此同时,这一过程还能带来一些额外的情绪收益。一是主动发起“投资”,能够增强行动方对生活的掌控感。二是ta们从接受方身上得到积极反馈(感谢、赞扬等等)后,会进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职场人际心理学,让“好事变得更好”(Peters, 2018),形成双赢局面。
和商业社会中的“风险投资”一样,人际资本化的行动方也要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对方在接受资本后没有回报,或是回报的属性与数量与期望不符,都会让行动方损失掉投入的资本。
接受方的收益也很好理解:不需要付出过多努力,就能更快、更轻松地得到来自他人的各类“投资”,比如金钱、祝福、陪伴、有价值的信息等。
除此之外,接受方还会因此产生一种叫“人际感恩”的积极情绪(LIANG, 2015),是指当我们接受了他人提供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恩惠时,会感到愉悦和感恩。这种情绪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同时也能让ta们更好地共情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升自己的助人意愿。
但这些收益能够真正落地的重要前提是,行动方是出于善意或双方共赢的目的进行投资的。如果行动方更多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比如只是想打造自己“乐于助人”的人设,并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对接受方有帮助,则会损害接受方的自尊水平(Rhoads, 2023)。
另外,接受方一旦因此养成了接受投资的习惯,还有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过度依赖,从而无形中削弱自身的“投资价值”,陷入被动等待投资的困境。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成行动方和投资方共赢的局面呢?我们总结出以下4个人际资本化的一般规律,供大家参考:
1.可持续的人际资本化建立于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上。
在双方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人际资本化可以是一次性的交换;如果你的需求是长期的,就切忌急于求成或“一锤子买卖”,“即用即抛”的行为会贬损你的社交声誉。
2.在人际资本化过程中,不存在某种“基准货币”能够衡量双方的投入和收获是否完全“等价”。
在我朋友 Amy 的例子中,她对前领导付出的是节日祝福(情感),前领导回馈给她的是职位(物质),看起来价值差距悬殊,但对双方都是符合预期的结果。
3.和“付出与馈赠”相比,“求助和索取”对于撬动双方的互动和人际资本流动同样重要。
当你感到自己无助、不能胜任一件事,你决定向别人求助,在收到对方帮助的同时,对方也会获得自信感、满足感等积极情绪。
(想要更好地通过示弱和求助获得帮助,可以学习一些技巧: )
4.当人际资本化进入良性循环,行动方和接受方的角色也会流动、互换。
同时,人际资本化的关系性质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便是以“人际资本化”为目的开始的交往,随着交往的深入,关系也能从明显的功利性关系变成亲密的关系(Clark and Mills, 1993)。
你对人际资本化怎么看?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这句话体现了我们文化中对“功利化社交”的贬斥与担忧:带着目的进行交友,终会落得“没朋友”的下场。
在这种争议性的语境中,我们采访了一些身边积极投身或主动放弃人际资本化的朋友。Ta们的抉择与思考,也许能为你提供一种选择的思路。
“熟练「维护跨部门关系」,
构成了我的职场核心竞争力”
卢娜 26岁,互联网打工人,步入职场4年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经常需要去抢资源。设计资源、开发资源、法务财务支持……我司法务资源尤其难抢,因为有位非常严格的姐姐,大家都不敢催她进度,但她对我的需求总是优先处理。
回忆起来我做对了什么呢?应该是有一次我发现她请假了,多问了一句得知她小孩生病,在医院陪了一整夜。我关心了小朋友的情况,还安慰了她很久。自那以后我们经常聊些工作以外的话题,越来越熟。
这件事后来给到我的启发就是,职场上可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行动,去拓展和其他各部门同事的关系,也就是不断“资本化”人际关系的动作。比如经常请客喝喝奶茶、分享自己种草的好物、帮忙点赞转发之类的……虽然做这些事藏着“多个人脉多条路”的小私心,听起来可能有点“功利”,但我觉得如果大家彼此能资源共享,也是双赢的好事。更何况这个过程中,我的确也交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真挚朋友。
回到工作中,当我越来越多地承担部门对外沟通的职责,领导也对我更信任和倚重。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了我的职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被人情往来耗尽电量,
我选择放弃不必要的努力”
小西,媒体人,29岁,步入职场7年
我是编辑出身,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稿,但2年前,迫于创作枯竭和薪酬天花板,我曾跳去一家toB企业做PR。结果入职刚一周就感觉到强烈不适。公司内部聚餐,领导要求表演一下“文化人是怎么敬酒的”,一顿饭下来感觉自己被架在火上烤。
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职场文化的冲击只是一方面。PR工作的性质要求我必须大量调用过去积累的同行关系,对于原本“佛系”社交的我来说,这种人情往来让我压力陡增。我很怕求人办事,每次开口前都要字斟句酌、反复做心理建设。我也怕收到同行、供应商隔三差五的问候、小礼物,他们随手的好意可能就要花掉我一上午的时间,仔细盘算怎么专业、得体、不生硬地回报人情。而且这种压力会渗透进生活。
我也试过有意识地去发展和经营人脉,以备日后“不时之需”,但我发现其实很多基于利益互换的人脉都是无效的,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建立关系,看起来你好像认识了很多厉害的人,但一旦停止投入,他们就只是通讯录里永不亮起的一个个名字,可以称之为并不值得的“虚假繁荣”。
所以后来我决定放弃这份工作,重新找回更自洽的状态,回到媒体纯粹写稿的工作环境。只能说,与其经营别人,不如经营自己,人生三两真朋友足矣。
“充满利益交换的关系里,
真诚才是套路的尽头”
花总,42岁,销售总监,入行20年
“社交”几乎是销售工作的核心。朋友们对我有句谬赞:“没有他搞不定的人、摆不平的事”。我自己的评价是:我的全部社会关系就像是水,托着我这艘船在上面走,能带我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即使我走不动了,也会托着我前进,不会轻易沉下去。
但做到这一步,我也是从战战兢兢的状态启程的。我第一次实战就是“陌拜”,不提前预约直接上门拜访,对方是级别很高的国企高层,结果被“打发”了,当时还挺丧气的。
但我老板事后说了一句我至今受用的话:“摆正心态,你不是去求人的,你是去和他谈生意、做交易的,姿态可以放低,但气势不能输。”其实就是在讲人际资本化的智慧。
要想促成资本化职场人际心理学,就得不断地通过沟通、协商、去互相换取彼此最需要的东西。而要想不断改善“资本化”的质量,把人际关系做深、做活,还意味着要为此投入很多“未必有回报”或者“回报周期很长”的东西,这是前提。像我,帮客户接过孩子、解决家里老人住院床位、去交通队提过撞毁的车、进警局录过口供……经历了很多。
不过如今我更想讲的是,人际资本化并不意味着关系中充满了虚伪、标价、算计,更不意味着无法收获真诚、真实、真心,反而所有套路的尽头就是“真诚”,它往往是最管用的。
真诚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真的有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哪怕是抱着目的去,但不敷衍别人。另一层是诚实、讲原则,要是能格局打开,有“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让对方吃亏”的心态更好,这样积累下的关系会走更远。
上面的访谈可以透露出,认同人际资本化与否,与个人的职业属性、性格特质、人生阅历都有关系。而一份对职场人士社交行为的调查报告显示:
职场新手更多会发自“心情”进行人际交往;随着年龄阅历增长,以“顺利推进工作”为目的的社交比例逐渐增加。不难想象,这一变化背后藏着千锤百炼的职场进阶之悟:吃过人际关系的苦,才懂去经营和争取人际关系回报的甜。
对此你怎么看?你会尝试人际资本化吗?来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点点「在看」,让职场人际良性循环~
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最为复杂,也是最难以处理的一件事情,很多人经常为此而苦恼。特别是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怕受到伤害,退一步又担心影响前途。那些在人际交往中吃过的亏,走过的弯路,本可以早早避免。
不管是初入职场的小白还是在职场摸爬滚打几年的资深打工人,如果你想学习如何向上社交、拓展人脉,如何建立人际关系中的社交边界,掌握通用的社交技能,攻破人际压力,调整人际关系中的不良状态。
这里非常推荐大家试试由KY专业教研团队精心研发的《人生必修 | 自我探索与人格成长的100堂课》,从专业心理学理论及相关哲学理论研发,覆盖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等人生最重要的6大议题,科学提升43个底层心理能力,轻松掌握100个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底层逻辑重塑全新自我,成为解决人生问题的专业高手。
一个人格成熟、情绪稳定成年人必修
《人生必修 | 自我探索与人格成长的100堂课》
现在购买
即赠价值179元KY「关系与自我 · 解密卡牌」
限量200份手慢无
扫码下图立刻购买
References:
Clark, M. S., & Mils, J. (199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unal and exchange relationships: What it is and is no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6), 684-691.
Goodfriend, W., & Agnew, C. R. (2008). Sunken costs and desired plans: Examining different types of investment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12), 1639-1652.
LIANG, H., CHEN, S., XIONG, H., SUN, P., LI, F., & ZHENG, X. (2015). Interpersonal gratitude: An important positive emotion in social life.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3), 479.
Milardo, R. M., Helms, H. M., Widmer, E. D., & Marks, S. R. (2014). Social capitalization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Social influenc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Beyond the dyad, 33-57.
Peters, B. J., Reis, H. T., & Gable, S. L. (2018). Making the good even better: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model of interpersonal capitaliza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2(7), e12407.
Rhoads, S. A., & Marsh, A. A. (2023). Doing Good and Feeling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Altruism and Well-being for Altruists, Beneficiaries, and Observers. World Happiness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