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航:
绩效指标与绩效标准有何区别和联系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绩效指标是项,绩效标准是值。
比方说:合格率是考核项,90%是值,是考核标准;客户满意率是项是考核指标,100%客户满意率是值是绩效标准。
绩效指标是什么?
问题一:绩效指标是什么意思绩效指标:是指从哪些方面对员工绩效进行衡量或评估。
与绩效指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是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是指各个考评指标在数值上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如:产品合格率达到98%,其中“产品合格率”是指绩效指标,而“达到98%”是指绩效标准。
问题二:绩效指标背后是什么选取关键绩效指标的出发点,不在于指标本身,而在于指标背后所代表的管理指向。
当前中国企业的普遍特点是,管理基础尚不成熟,发展战略尚不清晰;在此阶段,应当从企业现实管理需要出发,区分不同的管理指向,选取相应的指标。
我们发现,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常见指标,通常有如下三类:发展性指标: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绩效指标。
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分析支撑企业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或结果领域,据此设计发展性的关键绩效指标。
发展性指标的作用在于,以更为清晰和量化的标准,阐述企业的战略意图,指明企业经营的方向与重点。
发展性指标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而企业战略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诠释的过程;因此,发展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在于,指标是否紧跟企业战略的变化,是否对有效支撑企业战略的实现。
严谨的战略分析、及时的合理调整,这是确保发展性指标效度的关键。
改善性指标:基于企业经营改善的关键绩效指标。
中国的很多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存在一些“短板”,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这些短板虽与企业战略无直接关系,但如不及时抬升,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现。
比如,某企业奉行“产品领先战略”,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很快,但由于技术支持和服务跟不上,导致客户抱怨和流失。
因此,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短板,阶段性地重点加以改善。
具体选取改善性指标时,可以从指标的波动性程度切入,通过与外部标杆企业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发现那些波动性大、差距也大的指标。
监控性指标:基于企业经营保障的关键绩效指标。
还有一类指标,如安全指数、质量指数等。
其最大的特点是,只能保持,不能恶化。
若加以“改善”,对企业运营起不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若发生“恶化”,则必定严重损害企业的运营。
从本质上说,这类指标对现实工作牵引性不强,更像是一种“高压线”。
通常采用扣分的方式,即维持现状属合格,出现“恶化”事件则扣分。
问题三:工作绩效指标是什么意思工作绩效指标通常是上级对下级年度考核所用的目标值,它可以由多个指标构成,每个指标与公司重要的目标值相关,比如利润值,产量值,有效率饥等。
同时每个指标在整个考核体系中占的权重,目标值,考核依据都要一一说明,以便年终考核兑现。
问题四:绩效考核的目标和指标的关系是什么?目标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推行绩效考核的目标,比如提升部门的业绩;其次是考核内容的目标,比如考核工作量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
指标是衡量目标的具体数值,所以先要设定目标,再定指标,指锭一定要可以被衡量、设定值要可达到等遵守SMART原则。
问题五:什么是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绩效标准?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三个名词一般出现在管理学中,日常工作可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部门/岗位绩效管理考核工作当中。
下面是相关概念解释,并以客服经理为例进行形象说明: 绩效目标:也可称工作目标,往往是全面任务的阶段化目标,一般是可定性或可量化的,有效的绩效目标应符合SMART原则。
举例:客服经理的其中一项绩效目标是“服务质量”。
绩效指标:也可称考核指标,一般指单位根据部门/个人从哪些方面的工作产出进行衡量或评估。
举例:对客服经理绩效目标的细化值――“被投诉次数为0”。
绩效标准:也可称考核标准,是指在各个绩效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可分为基本标准和卓越标准两种,也就是考核评判要求的上限与下限(加分项/减分项)。
举例:客服经理关于投诉的考核评判标准:加分项“当月无投诉+2分”,减分项“发现一次投诉扣0.5分”。
总结:先有可定性或可量化的评判工作目标(绩效目标),然后是评判依据(绩效指标),最后是评判细化标准(绩效标准),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六:绩效指标与业绩指标有什么差别区别应该说绩效指标包括业绩指标,一般认为是一回事。
如果说区别,业丹指标偏重于经营方面的指标,如营业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毛利率等指标,比较容易拿出来考核何比较;绩效指标除了业绩指标,还包括管理指标,如市场拓展程度、项目建设进度、企业文化的融合度等。
个人意见不全面,仅供参考。
问题七:时效指标是什么意思,评价项目绩效的标准主要有哪些评价项目绩效的标准主要有“产出”和“效益”两个方面。
一、产出指标:一般指产出数量(即是否按预定数量完成)、产出质量(即是否按预定标准完成)、产出时效(即是否按预定进度完成),产出成本(即是否按预定成本完成,有无资金浪费等) 二、效益指标:一般指社会效益(即项目完成后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细化);经济效益(即项目完成后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如收入的增加或成本的节约等);可持续影响(即项目实施对相关方或事物带来的可持续影响等,如节能改造类项目实施后对自然环境改观、减少环境污染的可持续影响等);服务对象满意度(即项目完成后是否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或使预期服务对象受益,其满意程度如何等)。
问题八:绩效管理的指标定义是什么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包括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八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所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其管理成效。
(一)战略管理评价主要反映企业所制定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战略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员工对战略规划的认知程度,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及其执行力,以及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二)发展创新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经营管理创新、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专利申请及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措施及成效。
(三)经营决策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决策管理、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决策执行、决策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实施效果,重点反映企业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决策失误。
(四)风险控制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及效果,包括风险控制标准、风险评估程序、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等。
(五)基础管理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制度建设、内部控制、重大事项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包括财务管理、对外投资、采购与销售、存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法律事务等。
(六)人力资源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人才结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储备、人事调配、员工绩效管理、分配与激励、企业文化建设、员场工作热情等方面的情况。
(七)行业影响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对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带动力、主要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以及产业引导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八)社会贡献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吸纳就业、工资福利、安全生产、上缴税收、商业诚信、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贡献程度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应当根据评价工作需要作进一步细化,能够量化的应当采用量化指标进行反映。
”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为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为30%。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权数均按百分制设定,分别计算分项指标的分值,然后按70:30折算 问题九:绩效考核一级指标是什么?绩效考核效果不理想时,往往需要重新审视整个指标体系。
问题无非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定什么指标”,二是“怎么设定指标”。
常见的“病态”指标体系,往往会体现以下几种特征: 病态一:指标过少,导致顾此失彼。
简单讲,就是“企业没有充分表达出自身意愿”。
例如:忽视利润指标。
营销人员只负责销量不负责利润,许多企业认为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利润的形成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都不是营销部门所能左右的。
而实际上,营销人员虽然不能决定企业净利润,但对由销售带来多少毛利润却负有直接责任。
当缺少利润考核指标时,营销人员会以加大费用投入、增加赠品数量,甚至直接要求企业降价的方式,来换取销售额指标的达成。
这些做法往往能摆出堂而皇之的理由,不觉中诱使企业得到了“没有利润的销量”。
这显然违背了企业的真实意愿。
所以,可以不考核净利润,但考核毛利润是必要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绩效考核不能缺项,利润贡献代表“销售质量”,和“销售量”一样不可或缺。
再如,缺少市场占有率指标――销量虽然增长了,但市场占有率反而下降了。
对于这种掺杂了水分的“业绩”,企业不能不有所警惕。
病态二:指标过多,导致欲速不达。
简单讲,就是“企业想一口吃个胖子”。
与核心指标缺失相对应的是,许多企业非核心指标过多,这同样让绩效考核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核心指标偏重于短期业绩评价,往往可以从财务数据中得到,如销售额、利润、费用、市场占有率等。
非核心指标则偏重于中长期发展潜力评价,往往需要管理者记录和整理,如终端建设、促销活动、售后服务、品牌拓展等。
前者为结果考核,后者则为过程考核。
现实中,不少企业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把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掺杂在一起,不分权重、一视同仁,使核心指标得不到应有的突出和重视。
过程考核指标过多往往会导致欲速不达。
比如,有的企业仅终端建设就有10来项指标,加盟店数量、销量、流失率、满意度等等都要考核,营销人员每个月光填表就忙得不可开交。
这种繁杂的指标体系束缚了一线营销人员的手脚,使他们纠缠于细节之中,往往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工作。
此外,有时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是负相关的。
做好了这项,就妨碍做好那项,指标越多,出现矛盾的可能性就越大,让营销人员无所适从。
病态三:指标过浅,导致似是而非。
简单讲,就是“企业想要的和说出来的不一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销售额指标的误读。
企业所需要的销售额实际上是卖到消费者手中的“实销额”,而不是经销商提走了但积压在渠道仓库中的“虚拟销售额”。
前者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销售循环,后者则只是挤占了渠道的现金流,并未形成实际销售。
当企业考核指标表达过浅时,往往把二者等同起来。
只要渠道提货、付款,就算万事大吉,营销人员也因此实现了“业绩”。
在这种考核指标诱导下,营销人员的工作重心从“把货卖给消费者”转移到“把货卖给经销商”,出现方向性偏差。
所以,营销人员天天想着不是怎样把市场做大,而是怎样向渠道压货。
而这种短期行为往往每到年底时就会更加明显。
欠下的债迟早要还。
产品没销出去,渠道今年多进了货,明年就要少进。
这种在厂商之间反复上演的“虚拟销售游戏”,对销售增长并无实质帮助。
再如,考核营销人员招商工作,如果按招商多少家制订指标,就不如按招商新增销售额制订指标有效。
因为,前者可能让企业空欢喜一场,招到一批进不了多少货的名义代理商,白白支出了招商费用,而后者则会带来企业需要的真金白银。
病态四:指标过深,导致本末倒置。
简单讲,就是“企业对指标苛求完美”。
管理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追求有效......>> 问题十:关键绩效指标法关键指标包括什么意思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
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
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
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KPI法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二八原理”。
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80/2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而且在每一位员工身上“八二原理”同样适用,即 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
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
KPA(Key Process Area)意为关键过程领域,这些关键过程域指出了企业需要集中力量改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这些关键过程域指明了为了要达到该能力成熟度等级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每个KPA都明确地列出一个或多个的目标(Goal),并且指明了一组相关联的关键实践(Key Practices)。
实施这些关键实践就能实现这个关键过程域的目标,从而达到增加过程能力的效果。
KRA(Key Result Areas)意为关键结果领域,它是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不可或缺的、必须取得满意结果的领域,是企业关键成功要素的聚集地。
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是一样的吗?如果不同的话,有什么区别
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是不一样的。
二者是概念与工具的关系。
绩效考核:按照较为专业的解释,是绩效管理工作流程P-D-C-A中的C环节,也就是绩效评估环节。
按照通常理解的解释,是指绩效管理这项工作。
绩效管理这项工作,有多种模式,包括如目标管理法(MBO)、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平衡计分卡(BSC)等。
目标考核:我的理解是,指上面说的目标管理法(MBO),它是一种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相对较早的一种考核模式,也就是通过定目标来进行考核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