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节心理学思维自修课 李松蔚 (七节心理学思维自修课)

面试技巧 0 9

本文目录导航:

李松蔚《七节心理学思维自修课》--客观与主观/反馈的自我循环

第三课 认识论:怎么区分客观与主观 1、真相无从得知 什么事情,我们无法从 客观角度 去判断。

只能根据一些人的说法,一些所谓的事实,去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

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其实我们不知道谁对谁错,都是不同的人,给出的不同的主观判断而已。

所以,最终,你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不接受”,因为它们只是一些判断。

其实,最难的就是在“想法”中找到“事实”,因为“事实”不存在于表面,需要被深挖。

PS:不能随意给任何人“贴标签” 。

我感觉自己的三观尽毁,原来的“真知”有这么多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

2、学习认识论的应用: 理解自己,理解我们与身边人的关系,运用他们头脑中的想法。

也许,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标签”本身,而是想其他办法,达到最终的目的 。

像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观察这个动作会影响被观察者的状态。

理解自己: 我可以和其他人的想法不一致 (因为大家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所以,我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但前提是,符合客观事实。

理解与他人的关系: 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可以看到几种不同的认识,或许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矛盾,所以,意识到矛盾,也就有解决方法,而这个解决办法,不在每个人的序位(认识论)里,而在其他地方(感觉就像《第三选择》),之后会在《系统论》中再讲解,改变序位的互动规则。

运用他们头脑中的想法(这是最高级的做法): 因为这些想法,本身就是工具,既然能保留在那,必然是可以使用的。

就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更高级对认知论的使用,因为它不是破除一切主观的东西,而是说我看到它是主观的,同时,它又是存在的(这就像“薛定谔的猫”)(在第七讲悖论中,也会提到,就是用常识颠覆常识,像催眠)。

老师举了个例子,他说有个焦虑者的病人,不敢坐飞机,因为有坠机的概率,即使这个概率很小,但它也是存在。

如果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个人说的是对的,但这样不利于生活,所以他是病人。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分析,有时候,我们需要对事实进行歪曲,编造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我想到那句经典的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 总结:在认识论中,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形成问题的一部分。

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之间,存在差异。

相关延伸书籍:《变的美学》和《我不是潘金莲》第四课 控制论:反馈的自我循环 1、反馈的两个方式 正反馈: 有失控迹象,不断放大,恶性循环 例如:失眠(因为睡不着而焦虑,交感神经就会兴奋);经济学:银行挤兑; 对孩子的教育(花了时间和投资,可看到别家的孩子更强,所以会进一步投入,恶性竞争) *鼓励孩子叫强化,不算正反馈(强化和反馈是两码事)负反馈: 维持稳定的状态 例如:当饿的时候,就会多吃;不饿的时候,就会少吃总结: 生活不会只有负反馈,那就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变化;但也不能只有正反馈,那就趋向于失控, 而这时,需要一个更高级别的负反馈起作用。

(我理解,就像股市也是如此,保持一个价格,上下波动,等到了一个阶段之后,需要平台突破)2、想要突破认识论,第一关,就是要突破思维局限,看清真正的因果关系 例如:为了挣更多的钱,所以好好工作;不好好工作呢?就是想没钱,所以不好好工作。

老师布置暑假作业,写10篇文章,所以小明每6天,写一篇作文,最终完成10篇,你会不会觉得小明怎么就完成10篇?但前提是,老师给了任务量。

所以你做事情的情况,因为有负反馈,才会有现在的结果。

(处在第三者视角,可以看出这里面的逻辑) 一个人,往往会处于一个恒定状态,设定一个目标,如果没有达到,就会努力;如果已经接近,就会松懈。

PS:看上去不变的东西,其实一直在变化(这就是“熵”),只是为了维持不变而需要做一些事情。

一个女生,看上去这么漂亮,其实每天需要做护理,需要早起化妆等; 一段感情,看上去能维持得很好,其实也需要双方付出很大的努力,相互包容、理解;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也是有意而为之的。

3、笛卡尔的还原性 笛卡尔的还原性,在控制论中不成立。

4、控制论中的因果循环(保持不变) 它的结构在影响着它的功能,而反过来,它的功能也影响着它的结构。

这就是一个死循环,被绕在迷宫之中(或者说是在一个二维的世界里-例如蚂蚁在瓶子里转圈爬,但永远都爬不出来), 但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观察者视角,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到这一切。

5、次级控制论 初级控制论:还有一个观察者,可以看到这一切,但不一定去打破它。

次级控制论: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你观察者,包含你的这个系统,地图就在领土之中。

我们的观察,包含着我们观察的结果,因为我们的观察,潜在改变了观察的结果。

例如:一个冷门的景点,观察者发现后,这个冷门就会变成热门。

(具体内容,参考认识论中:理解与他人的关系)得到&收获 目前的四讲,重点在理解其背后的抽象逻辑,发现相符合的生活场景。

这些内容,有些烧脑,但感觉正好在自己的学习区。

因为课程,也使我对心理学内容,更为感兴趣,需要继续做延伸阅读。

七节心理学思维自修课 李松蔚 (七节心理学思维自修课)

什么是反馈效应

反馈效应是指在一个系统中,输出对输入产生的一种回应或影响,这种影响会反过来对系统的输入产生影响,从而调整系统的运行状态。

简单来说,反馈效应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系统的输出信息经过反馈,调整输入信息,进而影响系统的下一步行为。

反馈效应的具体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反馈效应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普遍机制。

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当系统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的信息会通过各种途径回到系统的初始部分,从而影响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这种信息的回馈与响应过程就是反馈效应的核心。

二、反馈效应的种类

反馈效应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类型。

正反馈会强化系统的输出,推动系统朝着某一方向持续发展;而负反馈则会抑制系统的输出,起到稳定系统的作用,防止系统过度偏离目标状态。

在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等众多领域中,反馈效应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反馈效应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反馈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工程技术领域,自动控制系统中就运用了反馈原理,通过传感器采集系统输出信息,经过处理后反馈给控制系统,调整输入信号,从而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

在社会经济领域,市场反馈、用户反馈等也是重要的营销手段,企业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产品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

四、反馈效应的重要性

反馈效应对于理解系统行为、预测系统发展趋势以及优化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反馈信息的研究和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预测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因此,反馈效应在许多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总的来说,反馈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系统机制,对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反馈效应,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社会、优化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微交互是如何运作的?

触发

例如轻敲按钮或是点击鼠标,这就是开启微交互过程的第一步。

当满足某些条件时,系统也可启动它,比如收到消息时获得的声音通知。

这些触发动作被设定了一套既定的行动规则,规定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

规则

规则基本决定了微交互一旦被触发后会发生什么,例如当你在Tinder上刷屏时,规则会显示你已经“超级喜欢”了某人。

但规则也规定,除非他们也喜欢你,否则还是不能给他们发信息。

反馈

顾名思义,反馈就是让用户知道发生了什么,当微交互发生时,用户看到、听到甚至感觉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反馈。

例如,当你将手机设为震动状态,短暂的震动即是反馈。

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基本上定义了交互的性质,它是会闪现一次,还是会重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什么?例如,循环可以是用户输入错误密码的次数,而模式是在五个密码错误后临时冻结账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