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有时候很容易很随便地就说出“随便”这个词儿?
最明显就是朋友几个一起吃饭点菜时,可能问到你想点什么菜时候,你随口回应说“我随便的”。
本文音频解读版:
职场当中表达“随便”的时候,大多数并不是直接说“随便”这个词儿,但是却是表达了类似的回应,比如:“OK的,我无所谓”、“随你们定吧”、“我没意见”、“领导(或者客户)说行就行”等等类似的表达。
职场中职场破事有声,我们为什么经常愿意这样的“随便”的方式表达想法,而替代本可以也本应该自己直接表达想法的情形呢?或许有这三个比较普遍的原因:不敢、不想、不用。
一是:不敢表达想法。
因为什么而“不敢”呢?也许内心中害怕表达之后带来的可能的那些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反对的声音,底层是害怕和拒绝冲突。同时如果真实表达想法,也代表着一种责任,于是承担责任也是一种恐惧。不太愿意表现得与众不同,因为这样会“很不安全”,所以很多事情就默认选择“随大流儿”,这样尽量与大多数保持一致,会更安全些。
如果再往深入的聊,也许到底层认知层面,是安全感的缺失吧。因为内在对安全感的过度敏感与极度需要,因此会在外在的行文层面,处处给自己营造“安全感”的环境,于是更加小心翼翼地与这个世界互动,生怕有得罪外界的事情发生。职场中最容易的集中表现就体现在只做眼前绝对“分内”的事情,绝不跨界一点点,话能少说就少说,尤其包括责任。
二是:不想表达想法。
主要因为心思不在这,关注点在其他事情上,于是眼前这个问到我想法的时候,本来就没什么特别想法,便只能应付着答应。“你们随意,我随便了。”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的应付而已。
职场开会的时候,我们应该见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形:某位同事提出某个想法,这时候另外某个同事可能正拿着电脑忙着另一件“紧急”的事情,于是当被问到这位同事“是否同意?是否有建议?”的时候,常常得到“不错的、挺好的”这样应付回答,其实根本没有走脑走心。
三是:不用表达想法。
这种情况,在遇到比较强势、“一言堂”型领导的时候更加常见些,因为大家都知道“说了也没用,所以还不如不说,免得让领导不高兴”。或者纯是表面形式化的交流,其实事情已经有定论了,出于礼节性质的想法交流。
插播一下题外话:如果一个组织,类似这种表面形式化的沟通交流太多,势必造成团队整体效能下降,而且特别不利于团队追随力的建设,要注意。
而职场中这种“随便”式的反馈与表达,对个人职场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负面作用:
一是:容易“招虐”,让周围人觉得你的个人存在感很弱、团队领地性不强。
其实职场中的竞争是很具有“成年人”人性特质的,即:力量与利益的制衡。很现实,有时甚至很冷血。所以经常用“随便”的态势表达自己的人,容易给别人造成这样的认知假象:即这个人没什么存在感的价值。
尤其是作为团队管理者,这种领地意识很淡薄,于是就很容易招致其他那些强势特征的外部势力过来“薅羊毛”了!所以为什么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因为做“头儿”的这样的态势,给团队造成常常被“集体蔑视”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其实很可惜!
二是:让上级觉得你对“职权”没有欲望,成长动力缺失。
无论对于普通员工,还是团队管理者,经常这种类似“随便”的表态,对于他的主管上级而言,很容易建立“这个人对管理权力无所谓,没兴趣”。而这背后更可能被解读为:“个人不思进取”、“不太有向上发展的个人动力”......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没有哪位领导愿意关注并栽培一个自己本身就不怎么愿意上进进取的人。
职场可不是完全凭心情的地方,大家都是讲团队合作与利益共赢的。这种“随便无所谓”的态度,也会给周围人带来某种“敷衍应付”的感觉职场破事有声,进而越来越不相信你的专业能力与个人可信度。时间久了,个人和团队也必将越来越被孤立。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三是:“随便”的人可能就是个“软柿子”。
表面上很随和的“随便无所谓”的表达,可能你心里是一种“不计较、善意随和”的发心,但是却可能在成年人的职场世界里,被翻译成“懦弱、胆小鬼、软柿子”。
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校园霸凌”的调查文章,里面其中一个观察到的现象是:霸凌其他人的学生,往往都会通过自身的“感觉”,去“挑选”那些他们认为“很弱”的人作为霸凌对象。所以那些性格偏内向、体格弱小、言语态度上不是很硬朗坚强的学生,就往往很容易成为被霸凌的目标。
职场当中,这种“随便”的态度,也往往容易成为被大家标签为“软柿子”的前兆信息。
我相信没有人想成为一个“很随便”的人,每个人都是对自己有期待有憧憬的,那就从每一次“不随便”的表达说话开始,让每一次自己发声的时候,都是“不随便”的。
想想下一次和朋友们去吃饭,你想给自己点个什么菜?想吃啥就点啥,别害怕,大胆说出来,咱别“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