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还没缴齐,就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直接报到;刚进寝室,就看到被褥、蚊帐、水瓶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职场达人秀,摆放整齐,没有标志,没有刻意的拍照……回想半个月前,刚来学校报到时的场景,安徽师范大学2019级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小宇(化名)直呼“一进校门就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让人心里暖暖的”。
今年秋季学期,该校共有96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据悉,上述的这些“小温暖”仅仅是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冰山一角。近年来,该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突出资助育人、价值引领、人文关怀和成效评估,探索形成“2344”资助育人质量体系。
近五年来,该校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万余人次,资助金额逾1.4亿元,实现了高资助面、高资助额、高成才率、高满意度和零投诉、零差错、零欠费、零失学等“四高四零”资助工作目标。该校连续四年绩效考评名列前茅,获省“资助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单位案例典型”等称号,被确定为省资助育人探索试点唯一高校。
一位贫困大学生的“富有”成绩单
连续三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学校一等奖学金,大学四年通过各类勤工助学积攒4.5万元;连续三年综合测试和学业排名位居专业第二,计算机二级、教师资格证、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均一次性通过;2017年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生命科学竞赛分别获三等奖和二等奖,学院就业指导协会“职场达人秀”一等奖得主……大学四年,该校2015级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王菲交出三张骄人的成绩单:自强成绩单,学业成绩单,荣誉成绩单。每一项都很炫酷,让人忍不住啧啧称赞。
然而,熟悉王菲的人都知道,她能够取的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王菲出生在滁州市一个贫困家庭,爷爷、奶奶年迈体弱多病;父亲腰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母亲没有文化,一人包揽了六亩田的重活,全家人从牙缝里挤出学费供王菲姐弟俩上学。高考分数下来后,得知自己被安徽师范大学录取后,王菲又喜又忧。
“那么多的学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当时真觉得自己就要辍学了。是学校及时地拉了我一把,才有现在的我”。王菲回忆道,学校得知自己的家庭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她开辟了“绿色通道”,指导其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帮忙申请各种助学金,并优先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这才让自己没有了后顾之忧。
“贫困不是不努力、不拼搏的借口,它不是包袱,而是财富,是学生拼搏的动力”。据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振杰介绍,目前,该院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做到建档立卡学生全覆盖,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该院着重在学习上做文章,如励志引领、建立学业成长档案、生涯规划等。这其中发动全院优秀大学生、十佳大学生作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导生制颇受学生欢迎,资助育人效果明显。王菲就曾是该院“学霸团”的一员,协助班级每周组织英语听力练习、模拟考试。今年初被推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后,她还组织了“考研帮”,协助编印20万字的考研院校信息册,分享学习笔记。
“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我想这期间王菲的收获肯定不仅仅是这三份成绩单,她懂得感恩、自强和奉献,这些美好的品质比分数还重要,价值远超于她得到的那些资助。同样,她的成人、成才正是我们做好学生资助的意义所在。”刘振杰感慨道。
全省率先研发智慧系统实现精准资助
从差点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到没有后顾之忧安心读书,在“象牙塔”里遇见最好的自己,在安徽师范大学,王菲的故事不是个例。伴随着学校智慧资助系统的研发和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隐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及时发现,进而实施精准资助。
据该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刘晓宇介绍,依托教育部易班平台,学校自主研发智慧资助系统,推进资助工作信息化。在精准认定方面,运用数学模型研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体系,通过量化认定系统,既做到区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又能识别困难程度,极大地提升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科学性与准确率。在精准资助方面,通过不同家庭经济困难等级学生需求的大数据分析,建立了不同等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与资助评估指标,开展分类资助。2018年,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均受助5000元,其中特困等级生均8000元,困难等级生均5000元,一般困难等级生均3000元,实现应助尽助。在精准发放方面,困难补助无须学生申请,根据系统数据,直接发放到学生的校园卡中。自主研发“心愿 1+1”模块,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出的需求购买保暖衣物、学习等用品,通过委托快递直接邮寄给受助学生。智慧资助让学校资助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
此外,为了做好、做实资助育人这项民生工程,该校将育人工作与资助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制订了较为完备的资助育人制度体系,每年将资助育人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要点和年度学院班子考核指标,形成了以育人为导向的工作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部门统筹指导,学院主抓落实,学生自助互助”的资助工作机制,并构建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机制。做到了资助育人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有载体、有考评。初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资助育人格局。
在文学院,助人、助学、助长一脉相承,以“学海导航”、“与作家面对面”、“名师导教”、“实务专家”四大系列助学讲座为津梁,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诗人、作家和企业成功人士到学院讲学;基于大学生成长需求,打造大学生成长辅导讲座“青春丝语”。“资助不是简单的经济补贴,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有效资助缓解学生实际经济困难、激发学生自立自强意识、提升学生发展能力、实现学生更好发展。”该院党委副书记戴和圣说。
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掉队”的目标,统筹各方面校友资源,发挥校友力量,强化榜样引领。据该院党委副书记余妍霞介绍,自2014年以来,先后设立了80春雨爱心助学金、梯尔希医药助学金等七项由校友设立的奖助学金。截至目前,共累计捐赠金额一百七十余万元,资助学生七百余人。一批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友励志精神的感召下,勤奋学习,奋发图强,有80%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上了研究生。
瞄准需求 “四暖工程”拓宽育人外延
“才上大学那会,整个人很迷茫,没有方向,是老师们不停地鼓励我加入学校,学院各种组织,锻炼个人能力,给我上台演出展示专业水平的机会,监督我定期进行自我总结,这些都一点点地增强了我的自信与能力,并助我明确了人生的规划与目标……”
“每一年的寒假,学校都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发放暖冬补贴,好几百元的补贴金足以购置一件抵御寒冬的羽绒服,软糯厚实的棉被让我在夜晚不再感到寒冷。”
……
褚曙,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2016级本科生,说起这些年学校给予的资助,眼前这个阳光开朗的萌妹子像倒豆子般,从学习到生活,到生涯规划,一股脑地全倒出来。用她的话说,“学校的资助不是简单地发一笔钱,而是润物细无声,来的恰到好处”。
好一个“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差一毫,精准背后无不是学校的良苦用心。
“教育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资助是特殊阶段对学生的一种支持,更加少不了爱”。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陆林说,近年来,为了突出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学校大力推进“四暖工程”(暖春行动,暖冬行动,暖学行动,暖途行动),让受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学校无时无刻不在的关爱。
据悉,暖春行动是指春季是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考级考证集中、生活压力加大的特殊时节。在国家助学金尚未发放时,学校向寒假家庭发生突发变故学生、孤残学生,烈属、优抚对象等特困群体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帮助解决生活问题。暖冬行动是在冬季到来之前,学校向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发放保暖衣物,让他们安心度过寒冬。暖学行动是在期末考试、考研前,向参加勤工助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补助,让他们不再参加勤工助学,安心复习迎考。暖途行动是在就业和考研复试季,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考研复试交通补助等。
埋下一颗爱的种子,收获一季的芬芳。不用为学费、为生活费发愁的褚曙一头扎进书本,连续三年综合测评均分第一、专业课成绩均分第一,现已获得学校的推免资格,先后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晨光奖助学金等资助和奖励。2018 年,该校通过“四暖相伴”工程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478人次,总金额达442.69万元。
聚力成长 “四成模式”助力精彩绽放
2018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发展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3.69个百分点、就业率高 4.67个百分点、升学率高6.49个百分点、奖学金获取率高 14.6个百分点、省级以上竞赛获奖率高0.46个百分点、志愿服务时长高0.5个小时等。2019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研录取率达 37.06%,其中“985”、“211”高校录取率59.55%……翻看这些年受助学生成长档案袋,每一个数字都令人欣慰。
“学生资助归根结底是一项育人工程,每一笔资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刘晓宇说,基于这种考虑,学校结合实际,创新“四成模式”,多举措多维度,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首先是通过价值引领,激发“我想成才”之情。目前,该校已出版全省首部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编写的资助育人教材,从生涯规划、人际交往、励志自强、感恩奉献、诚实守信、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等方面全面解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困惑。开办“苔花”剧场,将资助育人故事搬上舞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更为形象、生动教育,目前已举办六场,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720人。此外,开展“十佳自强之星”、“十佳志愿者”、“十佳大学生”等评选活动,寻找身边的励志榜样,涌现出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吴青山、“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每年全国仅10名)古孜里努尔·艾尼瓦尔等一百九十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典型。
其次是通过个性指导,推动“我可成才”之行。该校在每个学院设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辅导站,先后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聘请了177个导师,从高年级学生党员中聘任了151人担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导生,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心理和发展需求开展“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或团体辅导。2018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类辅导八千二百余人次。开展“百名学工访百家”活动,深度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状况,针对性开展资助工作。2018年,138名学工人员回访632个贫困家庭。
再次是通过分类训练,推进“我能成才”之举。该校设立“扶智,扶志”项目为能力较弱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平台,2018年“双扶”项目立项35项,结项30项,35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专业参加机器人大赛、师范生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提升学生专业创新能力。2018年,69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或科研项目立项,占比达13.19%。
最后是通过成效评估,实现“我已成才”之梦。据刘晓宇介绍,该校已探索形成一套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诚信、励志自强、学习实践、沟通交际、发展成就等五项一级指标为核心的资助育人量化评估体系。评估发现,2012年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奖学金、毕业、就业、升学、组织发展和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全面精彩绽放。
快评
为深挖助学金背后的育人力量拍手叫好
□小 不
学生资助不是简单地给一笔助学金就够了。在安徽师范大学采访时,从受助学生,到二级学院领导,再到校级领导,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最高。乍听起来,这句话就像是一句事先统一好的口号,然而一天的采访结束后,这句话更像是一句概括,是对学校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的精髓提炼。
在该校,锁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只是第一步,如何整合全校资源,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才才是学生资助的重头戏。该校着重挖掘助学金背后的育人力量,从一场场励志讲座、一节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到一次次勤工助学、一场场学科竞赛,该校将育人的力量倾注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于无声处育人,于无形处育人。相比那些轰轰烈烈“表面光”的资助方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资助方式更受学生喜爱,更有力度和温度,更值得拍手叫好。
向下扎根职场达人秀,向上伸展,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资助工作犹如一棵大树,荫蔽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他们送去一个充满青葱活力的春天。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