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强化人才宏观管理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议案办理结果的决议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

职场话题 0 11

本文目录导航: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强化人才宏观管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议案办理结果的决议

一、依期基本完成了议案规定的任务为完成第1号议案规定的任务,1996年省政府成立了省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卢钟鹤副省长担任组长,计划、人事、财政、劳动、科技、教育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在摸清我省人才资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省各市、各主要行业系统“九五”及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就人才的教育、培养、培训、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成立几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各市、县政府也基本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

各级政府从“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加强人才宏观管理和资源开发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列入我省“九五”计划和长远规划,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强化人才宏观管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的决议的通知》(粤府办[1996]16号),结合本地实际,开拓创新,促进了人才资源开发,使人才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我省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其主要成效是:(一)以稳步推行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分类管理。

1.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了公务员队伍的宏观管理。

结合“九五”期间的机构改革,在全省铺开了推行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

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过程中,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全面实施考试录用、量化考核、辞职辞退等制度,从而形成了“严把入口、规范管理、畅通出口”的机制。

目前,全省已完成了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工作,形成了一支有34.82万人组成的精干、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均已纳入了公务员制度管理的轨道,初步实现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是建立和完善适合事业单位人员自身岗位特点的管理、考核、社会保障等制度以及搞活内部分配、推行人事代理等。

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不同程度地探索了改革的路子,有效地激发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通过深化职称改革,逐步完善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有力地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5年来,有4万多人取得高级职称,20多万人取得中级职称。

3.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造就一支经营管理人员队伍。

5年来,我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公司制企业初步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

取消了企业的行政级别,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对内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普遍实行聘用制;试行企业领导年薪制和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分配制度等。

从而初步搭起了现代企业人事制度的框架,为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三大机制,逐步解决人才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营造多元化的吸引人才机制。

一是营造政策环境。

5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关于人才资源开发,高层次优秀人才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使用,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毕业生就业等多项政策,如深圳市为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制定了“一个放宽,三个优先”的政策,开辟了“绿色通道”;湛江市对引进急需人才制定了灵活的分配制度等。

不少地方转变吸引人才的思想观念,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进新模式,盘活了人才资源。

二是营造创业环境。

5年来,省政府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包括4个国家级实验室,54个省重点实验室,115个重点学科,157家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在全省高校建立了154个博士点和540个硕士点。

各地同样注重筑巢引凤工作,如佛山市在全国率先设立留学生创业园后,广州市、深圳市为硕士以上留学人员也建立了创业园,东莞市与全国著名大学共建“东莞中国著名大学科技城”等。

这些人才培养基地都装备了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十分有利于吸纳、聚集、培养和稳定高层次技术人才。

据统计,5年来全省从国(境)外引进专家和留学人员达5768人,从省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达14.1万人。

三是营造重才的社会环境。

主要是通过重奖等措施,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2.健全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加快发展教育。

重点抓好高等教育,“九五”期间,把我省8所高等院校列入“211工程”建设,省政府从1996年至2000年共拨专款7.17亿元,保证广东高校“211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目前我省各类高校在校生70.6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注意抓好基础教育等其他方式的教育,形成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形式,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教育网络。

二是规范国家公务员培训体系。

目前,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等四类培训已成为基本制度,培训基地和网络体系已基本建立。

还在全国首创开展对年度考核被评为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公务员实行离岗培训,组织开展了公务员境外培训。

5年来,全省以各种方式培训了国家公务员97.2万人次。

三是狠抓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制定了省“九五”继续教育规划纲要,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行业继续教育网络;同时,省政府于1999年下发《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文件,使继续教育工作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要求、规范管理。

各地采取办培训班、学术交流、函授、境外学习考察等十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使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逐年增多。

四是开拓技能人才培训领域。

将中级技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人员纳入人才队伍行列是广东省首创,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企业在职培训,社会力量培训等多种渠道,积极培养技能人才队伍,极大提高了生产第一线工人的素质水平。

五是建立高级人才培训基地。

除了通过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特别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企业工作站培养高级人才这一基本途径外,还创新了其它手段。

如顺德市建立院士俱乐部,深圳市成立中国工程院活动基地等。

此外,借助信息技术,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开设网络大学,开展远程的同步教育,提高现有人才的教育层次。

3.完善制度化的人才使用机制。

一是更新用人观念。

各地、各单位逐步树立起“以人为本”“人才资源的价值就在于使用”的观念,打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束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已逐步成为不少用人单位的人才开发战略。

二是落实了科技人员优惠政策。

如在调资和分房问题上,将大学本科以上学习时间与工龄合并计算,解决了高学历人才工龄短的问题;建立了博士生导师津贴制度;科研单位每年按一定比例晋升工资,对获得国家级突出贡献、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荣誉称号的专业技术人员都给予了晋升工资的奖励等。

三是建立用人激励机制。

各地把重奖科技发明作为有效的激励措施,树立起让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的导向。

省政府每年都奖励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1996年以来,共有1589人获省、部级荣誉称号。

四是创新用人管理体制。

打破了单一的干部委任制模式,实行了选任、考任、聘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并运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录(聘)用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

近年来在党政机关大力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引入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特别是2000年结合机构改革,在省直党政机关推行中层领导职位全员竞争上岗,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

中组部对我省竞争上岗工作给予了“动作最快、力度最大、效果明显”的高度评价。

五是建立用人的评鉴和保障机制。

1997年成立了广东省人才评价中心,随后,各市县均已成立相对应的工作部门或机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科学选拔、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1997年8月成立了广东省人事仲裁公正委员会,目前已有10个地级市、11个县(市)成立了人事仲裁机构。

2000年8月成立了广东省人事管理与人才研究所,加强对人事管理与人才开发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通过上述三种机制创新,我省人才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至2000年底,我省人才资源总量达583.5万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中级技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比1995年的349万人增加了234.5万人。

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的人才的学历结构比例从1995年的0.87%、12.74%、26.67%、33.14%、26.57%调整至1.38%、15.00%、33.67%、33.17%、16.78%。

其中国有单位(包括国有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才达39.96万人,比1995年的29.77万人增加了10.19万人,增长率为34.23%。

(三)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工程。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在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摸索出搞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一是抓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省在梅州、韶关进行试点,建立农村人才服务站,开设农村乡土人才市场,形成市、县、乡镇三级“城乡一体”的服务体系。

目前,全省共有农村人才服务站458个。

二是抓实用技术培训。

结合推广《农业绿色证书》工程,依托人才服务站,举办了相关的实用知识培训班1.22万期,培训人员达112.66万人次。

三是抓好科技下乡和科技扶贫工作。

5年来共组织科技下乡活动3358场次,发放各种资料63.75万份。

四是开展选拔农村拔尖人才活动。

如2000年在全省范围选拔推荐农村拔尖人才,其中有3人获得了“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的称号。

通过评选活动,建立以“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为主的乡土人才队伍,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抓基层站所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政策倾斜、调剂现有人员、智力引进、对口支援等方式,充实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底,全省农村种植业、加工业“能工巧匠”及其它各类型人才共45.32万人。

六是扶持专业示范户,使其成为致富带头人。

(四)切实加强了人才流动机构和劳动力人才市场的建设,以市场为取向的劳动力人才配置方式初步形成。

5年来,我省人才交流机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作为整个市场体系中生产要素市场之一,得到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在人才资源的配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机构和市场的网络不断健全。

目前,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218个,行业性人才交流机构9个,民办人才交流机构74个;全省挂牌的人才市场87个,其中国家区域性人才市场1个、省属人才市场1个、市属人才市场21个,县(区)人才市场53个,经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建立行业管理的人才市场3个。

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共举办职业介绍结构1050所,行业办职介机构55所,民办职介所341所。

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快了劳动力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有形与无形远程与近程相结合的劳动力人才市场体系。

初步形成了基础性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和网上人才市场三种形式的体系。

二是市场的功能不断完善。

目前各地人才市场普遍具有交流、代理、信息、咨询、培训、测评等功能。

特别是人事代理的范围在拓展,从非全民单位延伸到国有企事业单位。

三是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

2000年,全省人事系统各级各类人才市场接待流动人员208.24万人,择业人才达190.36万人,达成流动意向协议的有34.5万人,三项均占全国第一位。

全省劳动保障系统职业介绍机构受理求职登记224.9万人,其中技能型人才54.3万人,中专以上人员88.9万人,介绍成功76.3万人。

省政府在抓好人才市场发展的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把人才市场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几年来,加大了执法力度,依法取缔了16家违法经营的中介机构,有效地维护了人才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深圳市1997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文凭验证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文凭验证服务。

(五)加强了人才管理的法规建设和人事信息化建设。

全省有地方立法权的市中,广州市颁布了《广州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珠海市审议通过了《珠海市技术成果入股与提成条例》,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对技术入股和提成进行规范和立法,从法律层次上保障了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果。

各地积极推进劳动人事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劳动人事人才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省建立了广东人才网、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利用因特网加强国内外人才智力的引进。

广州市先后建成了南方人才网、人事信息公众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留学人员服务信息网、华南技能人才网等劳动人事人才信息国际互联网站,开展了以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为主体的全员数据库建设,已实现了由网上审批安置毕业生。

南海市人事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信息化建设大系统,信息化程度较高。

实施第1号议案,使我省人才资源的宏观管理和开发工作上了一个台阶,成绩是显著的。

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内竞争加剧的各种挑战,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跟不上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省人才在人口中的比重比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有明显差距。

低学历、低层次、单一型、一般性人才多,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少。

高层次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增长缓慢,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业人才供不应求。

(二)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出现一些新问题。

一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人才集中,两翼地区、县以下人才不足,山区、乡镇、农村人才稀少。

如从现有人才在总人员中的比重这项指标看,广州市是12.33%,而韶关、河源分别只有1.5%和1.3%。

二是存在人才不足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

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稀缺,按现行分配政策派遣回生源地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不少;另一方面适用的、急需的和高层次的大中专毕业生却不多。

(三)劳动力人才立法、执法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人才市场的不断发育,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因此,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劳动力人才市场进行管理的工作仍跟不上。

《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颁布后,各地对落实政府办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加强劳动力建设等问题措施不到位,执法情况不理想,需要加强。

(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深入。

尽管已在用人制度、职称改革、促进人才流动、改革分配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推行与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而言,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比较滞后,进展不平衡。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强化人才宏观管理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议案办理结果的决议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内容

一、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1.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战略发展需要的重要教学模式。

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借鉴国际经验,编写高质量教材。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聘请企业家、专家等兼职教师,提升教师实践指导水平。

4. 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扶持优秀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

5.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将创业成功率和质量作为评价指标,优化教育体系。

6. 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编写先进经验材料和成功案例集,推广优秀成果,探索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二、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7. 全面建设创业基地,重点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8. 明确创业基地功能定位,提供实习实训和创业项目孵化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9. 规范管理创业基地,加强与依托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联动,出台政策措施,激励大学生创业。

10. 提供创业扶持,包括场地、资金、实训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

三、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11. 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便利,如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12. 争取资金投入,设立资助项目,扶持大学生创业,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投资。

13. 开展创业培训,整合资源,引入成熟培训项目,提升学生创业风险意识。

14. 加强创业信息服务,设立咨询室,提供“一对一”指导和咨询,提高服务针对性。

四、加强领导,形成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合力15.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大学生创业。

16. 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

17.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一○年五月四日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应对当前国防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一个互为条件、整体联动的综合体系,需要进行科学统筹和系统规划。

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军队建设重大关系,才能把各方面工作协调起来,把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确保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军队建设,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思想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对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更好地解决军队建设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我军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世界新军事变革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这对于我军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政治生态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国家间的利益调整,进而导致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

与此相关联的是影响国家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较以往会更多。

正因为此,党中央、中央军委把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作为迎接国际军事竞争、筹划和指导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确定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

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统筹二者协调发展,就是既要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来促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又要坚持以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来带动军事斗争准备,使军队建设与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军事斗争准备是军事变革的龙头和牵引。

推进军事变革必须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这个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来展开,科学规划军队建设的战略布局,下大力提高我军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能力与实战能力。

应当以解决军事斗争准备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契机,优化战略资源配置,集中抓好军事理论创新、武器装备建设、编制体制调整、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局部的跃升促进整体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步伐。

推进军事变革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和条件。

在新的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国际环境面前,我军军事斗争准备必须打破常规,在推进军事变革中提高军事斗争准备的质量。

要充分认清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大势和我国安全面临的复杂态势,认清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本质特征,着力提高筹划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质量和水平,切实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统筹抓好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保障、装备建设、国防科研等,真正把军事斗争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 机械化与信息化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阶段。

我军机械化建设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着信息化建设的新的历史使命,这是当代国际军事竞争给我军的重大挑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拥有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给我们构成的压力。

这必然要求我们,决不能坐等机械化建设的任务完成后,再来搞信息化建设。

而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努力走出一条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

总体上讲,就是要把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我军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实际状况,决定了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完全离开机械化。

人类军事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机械化阶段的某些环节是可以跨越的,但机械化作为军队现代化的基础阶段,在整体上是不可能完全跨越的。

我们所说的机械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而是与信息化紧密结合的机械化。

它既是机械化战争时代的主体技术标志,也是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技术因素和物质基础。

在信息时代,机械化与信息化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系统。

因此,应充分吸收发达国家搞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着力瞄准信息化抓好机械化建设,用信息技术发展和改造机械化装备,进一步加强我军的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和防护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机械化的质量和水准,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优良的平台。

同时,必须坚持把信息化作为部队建设的现实目标和发展方向,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信息化对于我军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思路来抓信息化建设,牢牢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加强科学规划,着眼优化结构,调整布局,集约使用力量,合理利用资源,防止和克服条块分割、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等问题,努力形成全军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

要坚持平战一体的原则,高度重视信息化战争需求对军队建设的拉动作用,在平战一体、建用一致上下功夫,努力提高部队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的防卫作战能力。

要坚持硬件和软件一起抓,通过侦察、情报、通信、指挥、控制等环节的系统整合和数据集成,构建一个快捷高效的作战体系,以达到信息互通互联,快速流动,功能相互支持的实际效果。

统筹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 建设一支强大的作战力量,不仅是国家强大的象征,是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保持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还是我们国家担负起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物质基础。

如何建设和建设一支什么样的作战力量,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军队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军作战力量的编成、军兵种及其装备的结构等,总体上属于陆战型、近战型和本土纵深防御型。

这样的力量结构所形成的作战功能与现代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不相适应的。

必须把诸军兵种作战力量统筹整合起来,即把全军作为一个大系统,以诸军兵种为系统要素,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对各要素进行优化编组,实现系统功能大于要素之和,在整体上形成作战能力的跃升。

结合我军建设和发展实际,要进一步充实作战力量,突出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建设,加强信息作战和航天力量建设,特别是加强应急机动部队建设。

海军作为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主要作战力量,在现代海上军事斗争和其他斗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必须把海军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切实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海军的现代综合作战能力。

当今时代,空中战场已成为联合作战的决定性战场。

作为我军的组成部分,空军担负着保卫祖国神圣领空不受侵犯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

适应现代战争发展要求,应当充分认识我空军在现代化水平上的差距,大力加强质量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逐步实现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战略转变。

第二炮兵在现代战争中是重要的威慑和突击力量,与其他军兵种密切配合,可以有效遏制和反击敌人对我可能发动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

应按照远中配套、精干有效的原则,形成较强的威慑和打击能力。

按照联合作战的要求,对陆军进一步实施精干化、合成化编组,重点加强应急机动部队建设,以形成应付突发事件或局部战争的拳头力量。

要把编制体制改革作为统筹诸军兵种作战力量的突破口,根据武器装备的情况和担负的作战任务,调整各军兵种内部结构,增加高新技术装备部队的比重,努力使我军的组织结构在几个大的比例关系上进一步优化,在整体上构建起立体化、一体化、远中近相互衔接的攻防兼备的作战力量体系。

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 军队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长期过程,必然存在着一个正确处理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的关系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我军的长远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部署。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以及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等,都是我军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我军建设也正是依照这些战略构想一步步向前推进。

与此同时,着眼当前我军面临的现实任务,也特别重视抓了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工作。

这既能保证我军随时履行现实的使命任务,同时也为军队全面和长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当前建设和长远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方向。

二者的辩证关系说明,既不能无视当前部队建设的现状和基础而好高骛远,也不能一头扎进眼前的工作而一叶障目,忘却更为宏大的目标,甚至迷失前进的方向。

统筹当前建设和长远发展,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谋划军队建设,认真审视每个阶段的任务,每一项建设的目标,实现二者的真正统一。

一方面,要以特定历史阶段和具体任务为中心,坚持把当前的建设搞好,以此来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军队建设的阶段性特点,真正把部队建设的现状和基础搞清楚,把影响和制约本单位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吃准摸透,密切联系部队的长远发展和主要任务,不断深化对部队建设规律的认识,努力解决部队建设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切实把军队建设纳入科学化的轨道。

另一方面,还要始终立足和着眼部队建设的长远发展,登高望远、总揽全局,保持部队建设和改革的正确方向。

要把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紧密结合起来,把远大的理想和踏实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制定宏伟的战略目标和扎实地抓基层打基础紧密结合起来,把满足现代战争的要求与部队建设的现状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增强部队建设发展的科学性、可行性,努力为把我军建设成一支同我国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创造持续发展的条件。

统筹主要战略方向建设与其他战略方向建设 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告诉我们,全面发展不等于一线平推,任何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中的各项工作,总有轻重缓急之分,没有重点就没有全局,没有重点就没有战略。

对军队建设来说,分不清主次同样难以取得良好的效益。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地缘环境十分特殊的多民族陆海国家,周边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或隔海相望,情况各不相同。

要使军队建设的指导原则和规律符合各个战略方向的需要,就必须从实际出发,通盘考虑全军建设的一般情况与各个战略方向的特殊情况,立足于战略全局把握军队改革和发展的重心,科学配置军队建设的各种资源,防止顾此失彼和盲目“铺摊子”的现象,努力实现整体与局部、战时与平时、投入与收益的最佳结合。

要真正树立全军“一盘棋”的思想,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主要战略方向和解决主要问题上的同时,高度重视各战略方向的协调,兼顾各战略方向的建设,做好战略预置,力求使一个方向上的建设成为带动全局和解决其他方向问题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以此保证战略全局的平衡和稳定,保证最大效能的实现。

(执笔:公方彬、张军贤、周俊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