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楼 最重要的是有木有可供电池充电的插座 的情况 谢谢 请问有谁知道广州市第三中学旧宿舍 (明德楼含义)

职场话题 0 9

本文目录导航:

请问有谁知道广州市第三中学旧宿舍(明德楼)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有木有可供电池充电的插座,谢谢。

广州市第三中学创建于1863年,前身是圣心中学和明德女中两所教会学校,至今已有148年历史,是广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

长期以来,三中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原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事部长杨殷;著名抗日将领黄强;原广东省副省长杨康华、李兰芳;原中国足球队主教练苏永舜等。

学校于1952年改名为广州市第三中学,1978年被定为广州市越秀区重点中学,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2001年被定为广州市首批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

广州市、越秀区两级政府共投资3.26亿元,征地二万多平方米,建成目前近五万平方米的校园。

学校设施设备配套完备,拥有国际标准400米环型跑道运动场,7600平方米室内多功能体育馆,25×50米国际标准游泳池,独立篮球场7个、羽毛球场9个、排球场1个、乒乓球台一批。

课室、实验室等各种现代化教学专用场室均达到省级标准。

是目前越秀区乃至广州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校园环境最优美、设施设备最完善、硬件条件最好的名校之一。

学校于2006年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2007年被验收确认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并被评为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学校现有76个教学班,其中高中有36个教学班,初中有40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近4000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304人,专任教师260人,其中高级教师81人,一级教师130人,研究生学历60人,在职特级教师3人。

广州市名校长1人,广州市名教师1人。

广东省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南粤教坛新秀3人。

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广州市优秀班主任10人,广州名师辅导网名师4人,广州市优秀教师近30人。

越秀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越秀区名校长1人,越秀区名教师3人,越秀区模范教师2人,越秀区教坛新秀16人。

参加国家级培训骨干教师3人,参加省级培训骨干教师6人,市骨干教师2人。

从全国各地引进学科带头人20人。

各学科均有市、区教研会理事和年级中心组成员。

学校秉承“勤俭、仁爱、敏毅、忠诚”的校训,确立了“以人为本,弘扬高尚,尊重个性,关注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自主、互动、合作”的教学理念,提出了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竞争机制为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把三中建设成为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办学目标和“为高等院校输送身心健康、品质优良、思维活跃、知识扎实、兴趣广泛、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努力营造“团结协助、勤奋严谨、创造进取、乐于奉献”的良好教风和“爱校、乐学、律己、为善”的良好学风,日渐形成了“德育为魂,智育为本,科技、体艺为两翼”的办学特色:● 德育为魂学校坚持校史、校训教育,坚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坚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努力营造“勤俭仁爱为人、敏毅忠诚为铭、先贤英烈为范、传统美德为魂”的德育氛围,继承百年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弘扬三中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中德育范式。

● 智育为本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通过狠抓集体备课、学案导学、科研引擎和青年教师培养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助力,创建了适合本校教情和学情的“激趣—导学—互动—评价”四环节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讲练结合,多向互动,启思培能,规范高效”的立体化教学特色。

学校通过对“互动课堂教学的设计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研究”、“互动教学的发展性评价研究”、“互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等校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逐渐摈弃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满堂灌”现象,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主人。

目前,“激趣—导学—活动—评价”四环相扣的互动教学已在学校蔚然成风,日益成为学校鲜明的教学模式和特色,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因这一模式和特色的形成,焕发出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局面。

● 体艺、科技为两翼学校在狠抓德育和智育的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体艺活动,组织并加强社团建设,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全体三中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办学特色日渐鲜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校多年荣获广州市高三毕业班工作一等奖、越秀区初三毕业班工作一等奖。

李颖同学成为广东省高考艺术类状元;胡嘉伦、刘怀宇等同学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陈景珣同学成为广州市中考状元,现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向芯同学就读美国哈佛大学。

近几年来,学校高考升大率达99%,升省本科率85%。

2010年我校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取得了历史上的突破:共有594人参加高考,被省本科院校录取共有501人,本科录取率达85%。

广州市教育督导室下达的本科指标为321人,我校超额157人,超标率为148.9% ,是越秀区以及广州市示范性高中超标人数和超标率最高的学校之一。

我校共有两人高考总分超过650分以上,其中冯启伦同学以理科总分664分的高分,考上华南理工大学;简健同学以理科总分651分的高分,也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

我校获得文科总分最高分628分的向楠同学,考上了中山大学。

我校文科共有10位同学总分超过600分以上,我校理科共有10位同学总分超过640分以上。

我校文科数学、理科数学的平均分均排在广州市同类学校的第一名。

2010届中考,我校共有101位同学中考总分达到700分以上。

2010年,我校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越秀区教育系统中唯一代表)、“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先进单位”两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还分别被评为“广州市教育装备管理工作先进学校”、广州市越秀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越秀区“构建学区管理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绩效评估一等奖以及越秀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等。

2009年被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评为“2006—2008年度广州市先进集体”,并先后获得“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书香岭南’全民读书活动‘书香校园’”、“广东省中学历史优秀示范教研组”等荣誉称号。

教职员工中有近70人次受到省、市、区级的各种表彰;有400多人次获得各级各类的教学教研成果奖励。

学生中有1500多人次获得省、市、区级的各种表彰以及学科竞赛奖励。

校训:勤俭、仁爱、敏毅、忠诚办学理念:以人为本 弘扬高尚 尊重个性 关注发展教学理念:自主 互动 合作办学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竞争机制为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把三中建设成为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培养目标:为高等院校输送身心健康、品质优良、思维活跃、知识扎实、兴趣广泛、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学风(校风):爱校、乐学、律己、为善教风(三中人精神):团结协助 勤奋严谨 创造进取 乐于奉献现任领导班子:校长:梁国就党委书记:廖小兵副校长:吴秀英 具惠兰梁袁锵2011年招生计划高中招收12个班,共600人提前批第一志愿考进三中前10名,免三年学费考进三中前150名编入重点班初一8个班共368人,其中第一批电脑派位110人,体育、科技和艺术特长生61人。

近两年高中录取分数时 间 批 次 公费生分数 择校生分数2009年 提前批 667分 661分第一批 659分2010年 提前批 650分 689分第一批 655分招生咨询开放日信息开放日:我校于今年5月15日(周日)、5月22日(周日)和5月29日(周日)上午9:00时至12:00时举行招生咨询开放日活动,欢迎各位学生、家长届时到校参观、咨询。

招生热线学校网址:学校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新路163号 邮政编码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明德楼 最重要的是有木有可供电池充电的插座 的情况 谢谢 请问有谁知道广州市第三中学旧宿舍 (明德楼含义)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强化人才宏观管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议案办理结果的决议

一、依期基本完成了议案规定的任务为完成第1号议案规定的任务,1996年省政府成立了省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卢钟鹤副省长担任组长,计划、人事、财政、劳动、科技、教育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在摸清我省人才资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省各市、各主要行业系统“九五”及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就人才的教育、培养、培训、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成立几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各市、县政府也基本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

各级政府从“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加强人才宏观管理和资源开发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列入我省“九五”计划和长远规划,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强化人才宏观管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的决议的通知》(粤府办[1996]16号),结合本地实际,开拓创新,促进了人才资源开发,使人才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我省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其主要成效是:(一)以稳步推行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分类管理。

1.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了公务员队伍的宏观管理。

结合“九五”期间的机构改革,在全省铺开了推行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

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过程中,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全面实施考试录用、量化考核、辞职辞退等制度,从而形成了“严把入口、规范管理、畅通出口”的机制。

目前,全省已完成了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工作,形成了一支有34.82万人组成的精干、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均已纳入了公务员制度管理的轨道,初步实现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是建立和完善适合事业单位人员自身岗位特点的管理、考核、社会保障等制度以及搞活内部分配、推行人事代理等。

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不同程度地探索了改革的路子,有效地激发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通过深化职称改革,逐步完善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有力地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5年来,有4万多人取得高级职称,20多万人取得中级职称。

3.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造就一支经营管理人员队伍。

5年来,我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公司制企业初步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

取消了企业的行政级别,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对内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普遍实行聘用制;试行企业领导年薪制和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分配制度等。

从而初步搭起了现代企业人事制度的框架,为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三大机制,逐步解决人才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营造多元化的吸引人才机制。

一是营造政策环境。

5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关于人才资源开发,高层次优秀人才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使用,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毕业生就业等多项政策,如深圳市为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制定了“一个放宽,三个优先”的政策,开辟了“绿色通道”;湛江市对引进急需人才制定了灵活的分配制度等。

不少地方转变吸引人才的思想观念,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进新模式,盘活了人才资源。

二是营造创业环境。

5年来,省政府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包括4个国家级实验室,54个省重点实验室,115个重点学科,157家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在全省高校建立了154个博士点和540个硕士点。

各地同样注重筑巢引凤工作,如佛山市在全国率先设立留学生创业园后,广州市、深圳市为硕士以上留学人员也建立了创业园,东莞市与全国著名大学共建“东莞中国著名大学科技城”等。

这些人才培养基地都装备了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十分有利于吸纳、聚集、培养和稳定高层次技术人才。

据统计,5年来全省从国(境)外引进专家和留学人员达5768人,从省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达14.1万人。

三是营造重才的社会环境。

主要是通过重奖等措施,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2.健全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加快发展教育。

重点抓好高等教育,“九五”期间,把我省8所高等院校列入“211工程”建设,省政府从1996年至2000年共拨专款7.17亿元,保证广东高校“211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目前我省各类高校在校生70.6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注意抓好基础教育等其他方式的教育,形成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形式,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教育网络。

二是规范国家公务员培训体系。

目前,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等四类培训已成为基本制度,培训基地和网络体系已基本建立。

还在全国首创开展对年度考核被评为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公务员实行离岗培训,组织开展了公务员境外培训。

5年来,全省以各种方式培训了国家公务员97.2万人次。

三是狠抓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制定了省“九五”继续教育规划纲要,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行业继续教育网络;同时,省政府于1999年下发《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文件,使继续教育工作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要求、规范管理。

各地采取办培训班、学术交流、函授、境外学习考察等十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使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逐年增多。

四是开拓技能人才培训领域。

将中级技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人员纳入人才队伍行列是广东省首创,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企业在职培训,社会力量培训等多种渠道,积极培养技能人才队伍,极大提高了生产第一线工人的素质水平。

五是建立高级人才培训基地。

除了通过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特别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企业工作站培养高级人才这一基本途径外,还创新了其它手段。

如顺德市建立院士俱乐部,深圳市成立中国工程院活动基地等。

此外,借助信息技术,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开设网络大学,开展远程的同步教育,提高现有人才的教育层次。

3.完善制度化的人才使用机制。

一是更新用人观念。

各地、各单位逐步树立起“以人为本”“人才资源的价值就在于使用”的观念,打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束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已逐步成为不少用人单位的人才开发战略。

二是落实了科技人员优惠政策。

如在调资和分房问题上,将大学本科以上学习时间与工龄合并计算,解决了高学历人才工龄短的问题;建立了博士生导师津贴制度;科研单位每年按一定比例晋升工资,对获得国家级突出贡献、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荣誉称号的专业技术人员都给予了晋升工资的奖励等。

三是建立用人激励机制。

各地把重奖科技发明作为有效的激励措施,树立起让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的导向。

省政府每年都奖励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1996年以来,共有1589人获省、部级荣誉称号。

四是创新用人管理体制。

打破了单一的干部委任制模式,实行了选任、考任、聘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并运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录(聘)用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

近年来在党政机关大力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引入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特别是2000年结合机构改革,在省直党政机关推行中层领导职位全员竞争上岗,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

中组部对我省竞争上岗工作给予了“动作最快、力度最大、效果明显”的高度评价。

五是建立用人的评鉴和保障机制。

1997年成立了广东省人才评价中心,随后,各市县均已成立相对应的工作部门或机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科学选拔、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1997年8月成立了广东省人事仲裁公正委员会,目前已有10个地级市、11个县(市)成立了人事仲裁机构。

2000年8月成立了广东省人事管理与人才研究所,加强对人事管理与人才开发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通过上述三种机制创新,我省人才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至2000年底,我省人才资源总量达583.5万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中级技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比1995年的349万人增加了234.5万人。

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的人才的学历结构比例从1995年的0.87%、12.74%、26.67%、33.14%、26.57%调整至1.38%、15.00%、33.67%、33.17%、16.78%。

其中国有单位(包括国有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才达39.96万人,比1995年的29.77万人增加了10.19万人,增长率为34.23%。

(三)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工程。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在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摸索出搞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一是抓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省在梅州、韶关进行试点,建立农村人才服务站,开设农村乡土人才市场,形成市、县、乡镇三级“城乡一体”的服务体系。

目前,全省共有农村人才服务站458个。

二是抓实用技术培训。

结合推广《农业绿色证书》工程,依托人才服务站,举办了相关的实用知识培训班1.22万期,培训人员达112.66万人次。

三是抓好科技下乡和科技扶贫工作。

5年来共组织科技下乡活动3358场次,发放各种资料63.75万份。

四是开展选拔农村拔尖人才活动。

如2000年在全省范围选拔推荐农村拔尖人才,其中有3人获得了“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的称号。

通过评选活动,建立以“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为主的乡土人才队伍,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抓基层站所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政策倾斜、调剂现有人员、智力引进、对口支援等方式,充实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底,全省农村种植业、加工业“能工巧匠”及其它各类型人才共45.32万人。

六是扶持专业示范户,使其成为致富带头人。

(四)切实加强了人才流动机构和劳动力人才市场的建设,以市场为取向的劳动力人才配置方式初步形成。

5年来,我省人才交流机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作为整个市场体系中生产要素市场之一,得到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在人才资源的配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机构和市场的网络不断健全。

目前,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218个,行业性人才交流机构9个,民办人才交流机构74个;全省挂牌的人才市场87个,其中国家区域性人才市场1个、省属人才市场1个、市属人才市场21个,县(区)人才市场53个,经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建立行业管理的人才市场3个。

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共举办职业介绍结构1050所,行业办职介机构55所,民办职介所341所。

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快了劳动力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有形与无形远程与近程相结合的劳动力人才市场体系。

初步形成了基础性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和网上人才市场三种形式的体系。

二是市场的功能不断完善。

目前各地人才市场普遍具有交流、代理、信息、咨询、培训、测评等功能。

特别是人事代理的范围在拓展,从非全民单位延伸到国有企事业单位。

三是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

2000年,全省人事系统各级各类人才市场接待流动人员208.24万人,择业人才达190.36万人,达成流动意向协议的有34.5万人,三项均占全国第一位。

全省劳动保障系统职业介绍机构受理求职登记224.9万人,其中技能型人才54.3万人,中专以上人员88.9万人,介绍成功76.3万人。

省政府在抓好人才市场发展的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把人才市场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几年来,加大了执法力度,依法取缔了16家违法经营的中介机构,有效地维护了人才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深圳市1997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文凭验证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文凭验证服务。

(五)加强了人才管理的法规建设和人事信息化建设。

全省有地方立法权的市中,广州市颁布了《广州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珠海市审议通过了《珠海市技术成果入股与提成条例》,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对技术入股和提成进行规范和立法,从法律层次上保障了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果。

各地积极推进劳动人事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劳动人事人才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省建立了广东人才网、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利用因特网加强国内外人才智力的引进。

广州市先后建成了南方人才网、人事信息公众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留学人员服务信息网、华南技能人才网等劳动人事人才信息国际互联网站,开展了以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为主体的全员数据库建设,已实现了由网上审批安置毕业生。

南海市人事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信息化建设大系统,信息化程度较高。

实施第1号议案,使我省人才资源的宏观管理和开发工作上了一个台阶,成绩是显著的。

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内竞争加剧的各种挑战,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跟不上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省人才在人口中的比重比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有明显差距。

低学历、低层次、单一型、一般性人才多,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少。

高层次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增长缓慢,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业人才供不应求。

(二)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出现一些新问题。

一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人才集中,两翼地区、县以下人才不足,山区、乡镇、农村人才稀少。

如从现有人才在总人员中的比重这项指标看,广州市是12.33%,而韶关、河源分别只有1.5%和1.3%。

二是存在人才不足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

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稀缺,按现行分配政策派遣回生源地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不少;另一方面适用的、急需的和高层次的大中专毕业生却不多。

(三)劳动力人才立法、执法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人才市场的不断发育,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因此,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劳动力人才市场进行管理的工作仍跟不上。

《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颁布后,各地对落实政府办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加强劳动力建设等问题措施不到位,执法情况不理想,需要加强。

(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深入。

尽管已在用人制度、职称改革、促进人才流动、改革分配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推行与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而言,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比较滞后,进展不平衡。

山东潍城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医院简介

山东潍城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位于美丽的风筝之都潍坊西郊,与潍城区政府隔街相邻,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东、西两院和16层智能化病房大楼。

现有员工500余人,设有临床、医技及职能科室30个,床位1000张。

胸外科、骨外科、呼吸内科、肾内科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学术地位。

医院拥有一流的专家团队,技术实力雄厚,设备先进,2005年9月,经国家卫生局、潍坊市政府批准成为医保、新农合定点医院。

山东潍城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是国内较早开展专门治疗肾病、尿毒症的专科医院,是医保、新农合定点医院。

医院大力发展创新肾病治疗,形成肾病治疗的多维化、立体化分科,肾病内科、肾病外科、肾病妇科、肾病儿科等科室为患者提供最精细、最适合的服务。

近年来,医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注重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与其它医院的交流合作,引进尖端设备,医院实力明显增强,已成为潍坊市乃至山东半岛颇具规模、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