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过十六年的中学语文老师,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应该值得注意。
人的目光,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投向自己所注意的物体的。
正因为如此,在生活中,我们才会有这样的体验:甲乙丙三人坐在一起聊天,如果甲说话时,目光总是投向丙,而不看或极少看乙,那么,乙完全有可能生发出一种被冷漠的感觉,进而在心里渐渐对说话人甲产生不舒服的心理。
由此,我想到讲台上老师讲课时的目光投向问题。
这个问题,老师们最容易忽略,真的值得注意。
无论是高年级的学生还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听课时,都会产生一种感受:或者得到了老师的重视,或者感觉到被老师冷落了。而这种获重视和受冷落的心理的生发,不单是由来于老师的言行,也由来于老师在课堂上的目光。老师讲课时的目光投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有一个初一学生写过一篇题为《春风不渡玉门关》的文章,他把某老师的目光比喻为“春风”。文章的大体意思是说,某老师讲课时的目光,只来回停留在几个优生脸上,而坐在这几个优生旁边的他,以及其他同学,都极少能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不满的情绪溢于字里行间。
的确有这种情形,缺乏这方面经验的老师,在上课时,心里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目光仅仅只投向班里学习相对好的“优生”身上。
当然,老师们无意放弃其他“差生”不管,但一些老师不知道自己目光的投向,本身就已经在客观上放弃了其他学生了。因为,长此以往,久而久之,获得老师的目光注重、偏爱的“优生”们,如沐春风,大多能越学越带劲,但其他学生由于感受到没有得到重视,受到了冷漠,大多数会生发出不满,甚至自卑,严重影响学习情绪,成绩一落再落。
目光的在教学中的这种误区,后果有这么严重吗?有。
要知道,中学特别是初中以下的学生,很少有这种情况发生,即:老师越不重视他(她),他(她)越会寒心奋进学习,做出成绩给别人看。他们与更高年级的学生(或成年人)不太相同,高中特别是大学学生,遇上这种情形,大多能争口气,你小看我,我做出成绩给你看。
我读教育学院时,喜欢文学创作,但当时没有开始发表作品。有老师开玩笑说我是没有发表过作品的作家。这话虽是开玩笑,但有多刺人就有多刺人。
从那时起,我更为勤奋地写,作品终于开始散见于全国报刊,后来真的成了作家。
把话扯回来:
有经验的老师,走上讲台后,目光首先巡视一下所有的学生,这除了是为了解学生到教室上课的齐缺情况外,更重要的是用目光同学生亲切地“打招呼”,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重视,学生便会把精力集中起来。开始讲课后,老师的目光尽量均衡地来回与投上来的几十双目光相遇、交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老师是在针对他(她)讲课。如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认为,老师在教学中的目光投向问题,值得注意,千万不要被忽略。
我这个观点,不知师友们是否赞同?
请大家指正!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