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满怀工作激情和梦想去省会城市打拼的小王,一转眼,工作已有10年时间了。这次五一节假期,在当地正好碰到了他,通过交谈,发现他少了一分斗志,多了一分懈怠,少了一分热情,多了一分看淡,他给我简单讲了他的故事。
10年时间,总共二家单位,前一家做了4年,目前这一家6年整,看起来还是蛮好的一个职业发展路径。但他郁闷的是,比他小的,或和他同期进公司的都获得了晋升或加薪,可他自己始终没有。
我问他:那你这6年做了些什么业绩成果吗?
他答道:这个就是他最苦恼的,自己也知道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但其实自己心里有很多想法,但总是无法实施或变成结果,有时是自己不敢提,有时是提了被老板否决,有时是做了没成功,时间长了,也就没信心了。
总是想太多做太少?
像小王这样的情况,可以归结为想太多,做太少的类型,应了这句老话“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在心理学上有个和他相关的理论叫“列文定律”是针对这个情况的最好诠释,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一.列文定律
这些情况其实都可以适用“列文定律”,都是它在内心作怪。
陷入“列文定律”
1.什么是列文定律?
该定律由法国管理学家P·列文提出,指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作出计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能力去筹划,就只有时间去后悔了。
2.常见列文定律的表现形式?
在职场,该定律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展示,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常见的做法是你有了某个想法后,当继续深入下去时,又感觉太难或太复杂,从而自我否定,同时,心中会安安自语,幸亏我没有开始,否则后果更严重,以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
我记得自己十几年前刚开始做业务跑客户时,有一次碰到一个难搞的客户,几次拜访都未见明显进展,所以晚上自己也常会思考,是不是需要调整,比如去做家访或请老板陪同我一起拜访等各种的想法。
但早上起来往往都没有按这个想法进行,比如想去家访,会顾虑会不会被直接骂出来,比如请老板一起拜访,会顾虑会不会让老板觉得我能力不够,总之每个想法我都可以找到说服自己不行动的理由,并且心安理得,最终的结果,这个客户在我手里一直是没有突破。
常见做法是我知道我需要提高,需要改变才能突破现状,但觉得目标太小,自己太渺小,或者时间还早,不需立即开始等各种理由,放弃了去学习和提高的行为,同时,也会自我寻找内心平衡感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比如你觉得自己做PPT的水平不高,想要提高PPT的制作水平,但考虑过后,又怕自己学不会,或者觉得目前的现状也没什么大影响,最终没有去学习PPT的制作方法。
总体来说,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是该定律最主要的职场表现形式,如果你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在身边随处可见。
定律背后告诉我们了什么?
二.列文定律告诉我们了什么?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现象都可以归咎于“列文定律”时,我们也要明白,该定律背后对我们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指导意义。
1.凡事预则立
该定律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计划对结果的成功至关重要,有好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就像写文章,有一个好的构思结构计划职场潜伏心里学,一篇优秀文章就成功了一半了。
卡尔森的《怎样做一个好经理》一书中关于计划的定义,突显计划的重要性,他说:
今天是昨天的计划的实现,或缺乏计划而造成的后果。
我记得当时在外企的时候,我们是按季度考核的,在每个季度前,各大区都会开一个POA(Plan of action)会议,即行动计划会议,每个员工都需要制定自己的POA计划,需要把你下一个季度的各项业务活动分解到产品,分解到月,分解到客户,并且制定出每项活动的明确目标。
这种POA会议,在外企的销售部门几乎是惯用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制定计划,并且细化分解。
2.凡有能则成
该定律告诉我们,能力是决定结果好坏的唯一影响因素,你的犹豫,你的不作为都是对自己信心不足,能力不够的表现。
当你对一件事的把握只有20%的时候,如果成功了那叫运气,哪怕成功了,过程也无法复制和移植,只有当你的能力对事情的把控性在60%以上,你成功的概率大幅提高,并且可复制这样的成功思维模式到其他事情。
卡耐基的名言:
我们都拥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机会,都有可能做到未曾梦想的事情。
3.凡无能则悔
该定律同时告诉我们无能的结果只能让我们后悔,对结果的无奈,对过程的后悔,在这样双重负能量的打击下,很多人都无法承受。
因为无能导致的后悔,是最有挫败感的一种,因为它直接侵入你的自尊心。在职场,不管是面试,还是晋升,对胜任力的要求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
欧洲一家杂志曾经对全国60岁以上老人进行的调查,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92%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
努力不够其实就是能力不足的体现,你的能力没办法去支撑你的努力和行动,结果只有后悔和遗憾
现在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列文定律”告诉我们了什么,它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计划,能力和结果的关系,接下去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为什么我们会这样?
为什么我们容易犯错?
三.为什么在职场我们会犯“列文定律”?
“列文定律”的触角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发生,是什么导致我们不断地犯同一个错误?因为我们:
1. 怕失败,对未知领域的恐惧
担心自己能力,对未知的恐惧和失败的担心,是阻碍我们做事情的最大原因之一,这类人的心态认为,我不做事就不会出错,就不会失败。
在职场,常见的情况是当老板有些超过本职工作的任务要布置时,很多人的心态是最好不要找我,一则他们担心做不好,会挨骂,不做最安全。二则他们缺乏对自我成长的需求,不想利用各种机会去提高自己能力。
我在外企当地区经理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区域由于业绩不好导致原同事离职,而且该区域的生意下滑也存在一些外部客观原因造成。由于这个区域的生意份额占比较大,所以当时的想法是优选内部员工去负责。
当时我的想法是虽然市场出现了一些外部不利原因,但毕竟是属于大市场,如果做好了对自己的发展是绝对有利的,应该是有人愿意去尝试的。
但结果是没有人报名,后来得知原因都是大家怕做不好,不仅拿不到奖金,可能连工作都要丢掉。最后不得不外部招聘,招聘来的同事由于不太清楚之前的情况,反而轻装上阵,没有这么多顾虑,通过努力后很快就迅速恢复了市场,并且拿到了不错的奖金。
2. 求自保,对既得利益的眷恋
既得利益是我们每个人最不愿失去的东西,会用一切方法去捍卫和保护,这是人之常情。但当你只求保护既得利益,不考虑未来的收益回报时,你基本也退出了职场的竞争。
职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保是永远保不住的,到最后往往是一场空,只有让自己能力匹配财富的增长,你才能守住自己的利益。
老金是靠技术实力吃饭的朋友,在一家家电企业任维修部部长,40多岁,他对进一步发展已无任何需求,只想安安稳稳的到退休,所以平时基本是一个老好人的姿态工作,和所有同事都保持友好关系,但对自我学习也完全没有意识。
一年前,公司所有中层干部竞选,老金最终被年轻同事所取代。原因是老金对新技术带来的维修变革严重缺乏知识储备,最终被分配到了其他部门从事后勤工作,各项福利待遇也相应的下调。
3. 无追求,对技能提升的无视
无欲无求是职场最糟糕的状态,意味着你已经自我放弃发展和进步,放弃了对未来更好生活的追求
前文中老金的故事也是一个无追求导致的负面故事,如果他依然抱有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意愿,不仅能保住自己的岗位,或许在竞选时,还能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但职场没有如果,当你怕失败,求自保,无追求的时候,给你的或许只有“列文定律”说的,只留给你时间去后悔。
做一个行动派
四.面对职场竞争,我们如何避免“列文定律”?
既然该定律给我们的职场带来的危害如此严重,我们该怎么去避免呢?我建议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践行。
1. 开拓认知,把“盲点”变“视点”
有句话叫你永远赚不到超过你认知的钱,你要想赚到更多的钱,第一步就是要去拓展你的认知,提高格局,所谓一叶障目,要清楚“叶”,把你的盲点变为可视点。
曾经一句走红网络的话,“如果你靠运气赚来的钱,最终都会凭本事赔回去”,世界最大的公平就是当一个人的财富超过自己认知时,一定会被以某种方式收回去。吴军博士在《格局》一书中提到过一个例子,据统计在美国靠中彩票一夜暴富的人,几乎所有人十年后都会败光所有财产。
马云曾说过,他之前觉得盖茨巴菲特这样的人不得了,但后来和他们交往以后,觉得大家都差不多,我对此的理解是马云的自我认识在提高,从而影响了他的判断和看法。
我的前老板给讲过一个故事,15年前,他对外企员工的认识是高薪福利,月入上万,出入5星级场所的成功人士的代表,觉得自己有这么一天就心满意足了,但随着自己慢慢接近当初的梦想时,看到的和学到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意识到外企员工背后是压力巨大,中年危机,裁员风险等各种危机潜伏。
当你突破自己的原有认知,意识到外企的这些背后危机时,你唯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唯有珍惜眼前工作,才能不让自己被职场淘汰,所以这位前老板在去年晋升到了总监,而且当时已是45岁,堪称是外企的成功典范。
提高认知
2. 准确定位,把“求知”变“自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的职场危机感突然变得强烈起来,大家对此的应对是多学习技能,所谓艺多不压身,这一切行为看起来不仅正能量满满,而且还让自己变得很忙碌和充实。
这个时候需要警惕一种现象的出现,那就是“伪忙碌”,企图用这样的忙碌来掩盖自己的危机和迷茫,但这些行为是否真的会见效,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评估。
评估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该行为是否符合你的自我价值定位,所以这里的前提是要先搞清楚自己的需要,从一味的去四处“求知”变为看清楚自己价值的“自知”。
老杨是我一位前同事,38岁,平时沟通不多,更多是通过朋友圈了解他的近况,最近他看非常的好学,朋友圈晒各种网络学习班,比如有投资理财课,PPT的制作,周末还时常看他参加一些线下的书友会等,感觉除了上班,就是在学习。
突然有一天接到他的微信,除了开始的客套寒暄后,终于进入了正题,原来他被裁员了,正在找工作,询问我有没有适合的工作机会?
我顿时很好奇,你这么努力地在充电和自我提高,怎么会被裁员?而且你也是老员工了,老板这么绝情吗?
他的回复很干脆,他说:“老板只看你的剩余价值,最近公司效益不好,只能裁员增效,哪怕我参加再多的学习班也是一样的结局,因为这些东西对我对于公司的价值贡献几乎为0”。
我说:“你能看的这么透彻,那为何当时还这么认真去学习这些?还不如多想想怎么提高工作业绩,怎么帮公司贡献下自己的力量”。
他告诉我:“近几年自己的职场危机感与日俱增,看到朋友圈很多人都在学习,感觉自己不去学点什么,就要被马上淘汰一样,所以就选择一些热门项目报名学习了”。
到这里,我就非常清楚的可以判断,老杨式的忙碌就是所谓的“伪忙碌”,一种看似忙碌,实则无价值产生的忙碌。
老杨所在行业是餐饮业,他负责对外业务这块,主要是联系团队客户的用餐,假设老杨的自我定位是做餐饮业团队客户的负责人,那么他所有的自我学习行为都应该围绕这个定位而展开。
再假设他不去学投资理财和PPT学习班等这类培训,而是去思考在疫情期间怎么帮公司增加收入?怎么通过价格优惠,和团队客户签订更久的合约?怎么帮助团队客户更放心的解决复工后的员工用餐?
如果他觉得目前的能力无法做到这些目标,他就可以去学习与之相关的技能,比如线上配送系统?如何设定价格组合?等等,至于结果是否会改变,现在已无法验证,但我认为如果我是老板,我看到了这一系列行为,我是会留住这样的员工。
找到自知
3. 持续输入,把“恐慌区”变“舒适区”
恐慌区和舒适区是两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相信大家对这两个概念应该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你能把多少你认为的“恐慌区”最终变成“舒适区”,就决定了你的收获有多大。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实现这个转变呢?可以从两方面去着手落实。
自我学习是最主要的学习武器,我也一直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坚持,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缺少了自驱力,即一种自我驱动去做这件事的能力。
这个可以是受外界诱因的驱动,比如我就为了搞定这个客户,为了多拿1万奖金,也可以是内心的兴趣驱动,比如一些文字编辑的朋友,他们喜欢写作,不是因为写作是工作,而是他们内心喜欢写作,能从写作这件事本身获得快乐和满足。
如果要快速地提高,向专业人士学习是最快速的方法之一,相信他们专业的力量,相信他们的物有所值。
之前网上有个新闻报道,别用你的业余挑战我吃饭的本事,大意是一些金牌月嫂的收入是白领的好几倍,大家觉得月嫂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无非就是照顾大人和小孩,凭什么工资这么高?
对你来说,照顾母子只是你的业余事情,但对我们来说是我的专业,月嫂不仅需要掌握饮食健康职场潜伏心里学,婴儿护理等知识,还需要知道产后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所以我始终相信,向专业人士学习是你最快的进步方式之一。
小谢是我之前单位的同事,刚认识他时,他正好休完产假后上班,岗位是销售行政助理,据说他这个岗位已经做了三四年了。但小谢并不甘心一直从事行政工作,内心非常向往销售工作。
于是他开始了转型之路,销售岗位对他来说就是“恐慌区”,他知道自己缺乏销售的实战经验,于是他利用各种和销售团队接触的机会,和销售员沟通,非常喜欢听他们讲各种市场碰到的故事和插曲,同时,只要是在公司召开的销售团队会议,他也一定全程参与,并做好笔记。
除了这些,他还向大区老板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自己想转到销售的意愿,大概半年过去了,正好有个销售岗位有空缺,大区就把这个机会给了小谢。虽说他没正式做到销售,但非常用心和努力,再加上凭借自己行政工作多年自带的亲和力和逻辑思维,很快就适应了新岗位。
当年的业绩完成率进入了大区的前三名,三年后晋升为销售主管,成为一名销售管理者,他仅用三年时间就把“恐慌区”变成了“舒适区”,靠的就是自我学习和向人学习两种方式同时进行。通过这次转型,更是让他的职业发展通道打开了更多的大门。
在开拓认知的指引下,准确的自我定位,通过学习把“恐慌区”转为“舒适区”,用这三步走的方式在职场行走,相信的你路会越走越宽。
持续学习
写在最后
竞争其实无处不在,解决的办法就是直面竞争,通过强大自己来战胜挑战,这中间很大一个挑战来自我们总是想太多,做太少。
通过今天的梳理,大家可以明白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心理学上把它归类为“列文定律”,这绝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才有。
更重要的是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突破它带来的困扰,这么多的现实案例都在告诉你一个道理,人家可以,你也可以,只是缺正确的方法。
要改变请从现在开始,请从身边小事开始,不要再给自己任何的理由来开拓,好结果来自好过程,好过程来自好方法,方法对了,结果一定可以,这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请遵守规律办事。分享居里夫人的一句话共勉: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