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情绪价值”却往往被忽略,常常被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情”、“成年人的世界”不该有情绪、情绪化是不成熟的表现......
可事实并非如此,有谁能说你在工作中真的“没有情绪”呢?你自己认为“我没有情绪”,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情绪”。
今天和大家分享有关“情绪价值”的想法,尤其是身在职场的我们,更尤其是有团队管理职责需要的伙伴们。
就情绪本身的触发及能量表达而言,从这一点来说,自己的情绪确实是自己的事情,与其他人无关。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情绪“自洽模式”,即每个人与这个世界互动时,TA的底层认知模式。比如有些人看起来天生就很容易相信别人、愿意主动开朗开放;与之相反也有些人就很难相信别人,总是把对方首先默认为是“坏人”、会伤害到自己,于是处处嫉妒小心谨慎......
但是,身在职场的我们,尤其是团队管理者,团队每一位伙伴们的情绪状态,就不单单是伙伴们自己的事情了,因为情绪本身对外具有传染功能,对内具有催化功能。可以这么说:一个人、一个团队的情绪状态品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这个人、这个团队的动能品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想想我们自己,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和我们心情很差的时候,做事情的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对吧?可能在工作中,有些明显必须要做的,我们也就应付着做了;但一些“良心活”,做了会让效果更好,不做别人也不知道领导也说不出啥,这时候就真的“看心情”了!而职场中个人及团队的卓越效能,尤其是个人的“职场增值价值”,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很多人看不见的“良心活”上!大家都知道的一二三四做到了只是及格分,后面的五六七八更多的等等才是真正竞争力价值的阵地!对内对外皆是如此。
所有的团队管理方法,都是从‘’人‘’本身入手,而所有对人的管理都是从情绪感知入手。尤其是每一位职场人,每时每刻,都有“情绪”这份陪伴。管理者需要感知团队伙伴们的情绪状态,并及时作出同理回应。
因此这里需要管理者有效做到两个动作:感知情绪+表达出你的感知,这也是“同理回应”的工具闭环。
管理者对团队成员的情绪感知,是最容易被看不起的,因为觉得好像这些“情绪问题”都是个人的琐碎之事,和工作没关系,尤其是和领导没关系。其实这是和领导关系最近的。但凡优秀的管理者,是很容易与大家“走心”的。
我个人特别推荐的方法有两个:
一个是“课后”功课,即对每位团队成员的“背调”。这里的“背调”大家别误解,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家有所了解。除了常规信息之外,比如教育经历、之前的工作经历等大家都熟悉的之外,这里更强调对“内心”的了解职场情绪管理的意义,比如眼前这位小伙伴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前有哪些曾经令TA极其在乎、或触动的某段经历?最想得到的到底是什么?最恐惧面对的有哪些?等等。也许大家注意到了,这些问题都比较“往内走”。
是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最难走近的,而一旦有内心的触动,解决到底“为什么”的议题,往往也是最具有触发动力的。(这里也再次分享之前的相关内容:有声故事:背后的故事)
另一个是“课堂”功课,即平时工作场景的时间空间里,与大家的各种互动沟通,尤其是办公室会议室之外的沟通,比如有些公司定期的“one one talk”制度就很好,领导与下属定期的这种一对一沟通(可以线上,但是我更推荐能线下就线下)、比如下午茶、咖啡时间、比如工作午餐、比如适当的团建工作坊......
这些看似琐碎的“闲暇”时间,也是考验管理者建立个人团队追随力的契机和道场。
而关于如何表达对团队成员的情绪感知,就更加考验管理者的“用心与创意”,或许在某位伙伴压力很大极其脆弱的时候,你作为团队老大,一个眼神、或者拍拍肩膀、或者在他加班时默默地为他打来一杯咖啡等等,就会让对方看到你的这份“看见”。
团队伙伴在领导面前,都会本能的具有“弱者角色心态”,无论性格如何,这样的心理特征是本能的。而这个时候,作为领导者往往那些看似“细小的关心”,就会放大这份“关心的化学反应”!这其实是管理者很有效率的表现方式。想想如果我们去到某位公司领导的办公室,领导帮我们倒了一杯水,或者抽烟的朋友在吸烟室遇到某领导了,领导递给你一根烟,这种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很“心暖”?!
类似的“小成本、大收益”的可用细节其实有很多,就看管理者自己是否愿意做这样的投入。比如我作为企业教练,在为客户做“团队管理赋能工作坊”时职场情绪管理的意义,在做这种管理方法落地的共创过程中,每次工作坊都会收获很多很有创意、很令大家脑洞大开的实践方法。其实大家都很有智慧,如果再加上合适机会的促发激活,就会让那些好方法显现出来并落地,发挥真正的现实价值!
我之前工作的某东家公司,曾经就搞过非常成功的“走心工程”,让区域级管理者充分感受到公司对TA、及其家人们的额外关怀,在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落地,尤其是家庭关系的更加优质!很令大家感动!当然了,团队业绩更是意料之中的卓越!
职场中的“情绪价值”,是本可以并应该被充分利用的正向赋能价值,别被浪费掉了,尤其更别成为团队负向负能的问题。
这不是管理者的可选题,而是必选题,更是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