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余祉慧
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学
GPA:3.73/4.0
TOFEL:115(S25)
GRE:326(V156)+3.5
交换经历:卢森堡大学半年项目
实习经历:中银国际证券、国投安信、淳信投资(截至申请时)
活动经历:AIESEC RUC,马来西亚支教,青协支教
获奖经历:校一等/二等奖学金,美赛H奖,大创小创
申请方式:留学机构协助,半DIY
申请方向:金融/经济
AD:CambridgeMFE, LSE Econ, HKUST-Yale(M2M)
REJ:Columbia MA Econ, Columbia MSAFA,MIT MFin, LBS MFA
Withdraw:OxfordMFE
毕业去向:Cambridge MFE
备注:全文约6304字,详细阅读大约需要21分钟。本文首发且仅发布于“RUC思享”微信公众平台,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严禁一切商用
内容摘要
一、选择留学
二、申请经历
(一)选校
1、专业
2、数量
3、信息获取
(二)标化成绩
1、GPA
2、TOEFL
3、GRE
(三)关于实习
(四)课程背景补充
(五)CV&PS&Essay
(六)海外经历
(七)面试
三、Cambridge MFE项目介绍
1、项目信息
2、申请要求
四、一些碎碎念
一、选择留学
让我按时间线梳理大学四年的成长经历实在很难,我不是一个非常有规划的人,大学四年都在不断地尝试、碰壁、跌跤和爬起,我也觉得每个人的成长方式都不同,和天赋性格、家庭背景、个人追求、机缘巧合都有很大关系,我仅仅拎出来我觉得对大家有借鉴/警示作用的经历和当时真实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希望能让师弟师妹作为参考,少走弯路,申到理想项目。
回想了一下自己大学的心路历程,好像自己大一入学就有留学的想法了,主要原因是我是一个特别“爱蹦跶”的人,喜欢换新环境,喜欢体验新事物,从幼儿园到大学就换了四五个地方,每一次都是一次很不同的体验。让我更加坚定出国决定的是大学两段海外经历,我大一暑假在马来西亚支教了一个半月,大三又去欧洲交换了半年,遇到了很好的人,也遇到过很奇葩的事。完全独立在国外生活的日子生活密度非常高,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聊天、生活让我看到自己思考维度的狭隘,那个时候才慢慢懂得生活不只有一种方式,活自己才是最好的。因为父母向来不太干涉我的选择,所以自己也一直没有纠结其他的选项。
二、申请经历(一)选校
1. 专业
选校的大方向是,如果未来留国外,专业和地理位置更重要,如果回国,那么学校在国内的认可度更重要,其次才是专业方向。没有量化背景或者未来不准备从事量化方向的纯金融申请非常尴尬,美国纯金融申请要么是大神申请的Princeton和MIT(quant)的金融项目,要么就是虽然质量很高但回国知名度不够的项目,英国G5中牛剑对标化成绩要求高,LSE的金融同样bar很高,IC偏quant,UCL陆本招人数量为个位数,加上LBS的MFA和MiM,其实选择并不多(但对大神并不是这样的,笑)。
所以对于以后想要申请纯金融的师弟师妹,我的建议是如果对专业要求不是非常高,可以考虑金融/经济/管理混申,其实如果本科基础打牢,研究生泛商科圈的专业都可以选择。
2. 数量
因为自己的背景并不是很好,所以我申请学校的操作是“广撒网”,这种做法有好有坏,好处是不放弃每一个得到彩票的机会,坏处是极费精力,容易对每个学校的项目都了解不深,无法有针对性地全力准备。具体选校数量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背景、时间安排和风险偏好决定。对于申请学校比较多的同学,请一定用excel记录学校、项目、DDL(重要!!rolling制和对轮次有要求的学校申请的时间非常关键!)、推荐信要求、标化成绩要求和寄送代码、需要材料、账号密码(以防忘记)、下ID和interview等的timeline等等,不要因为信息不对称让自己错失机会。
3. 信息获取
学校官网、留学机构(如使用)、师兄师姐、论坛(Chasedream,一亩三分地)。根据我的经验,师兄师姐和论坛的介绍往往更真实,但是主观性也强,可以咨询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了解项目信息。
(二)标化成绩
1. GPA
相对来说,英国项目更重视GPA(牛剑基本3.80起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也去了后面详述…),但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在,美国的top项目也非常看GPA,人大并不是很多国外学校的target school,在这种情况下,GPA作为加持竞争力的手段更加重要。现在成绩不理想的师弟师妹不要灰心,之前的一切都是沉没成本,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晚,我就是全靠后三年成绩把大一的绩点拉上来的(捂脸),在写PS时候也可以用这段经历(后面详述)。
2. TOEFL
我托福考了四次,第二次出分111(S24),后来又继续考是因为收到了剑桥的conditional offer,剑桥MFE项目对语言的要求是TOEFL总分110(单科25)、雅思7.5(单科7.0)。英语是一个正反馈很快的学科,多学多用就能立刻看到效果,因为考的次数比较多,所以这里详细说下我的备考经验:
听力:我的听力其实比较差,但是听力是只要勤练就能立竿见影见到效果的,我因为阅读比较好,所以基本都在练听力,1.25倍速听,做完题每道题搞懂,再回去精听没听懂的句子,所有听过的文章每句话都搞懂之后,一段时间就突然发现听力突然变好了。网上有新东方的“五步精听法”,也很有效,原理是一样的。
口语:重要性:内容>流利度>口音。①内容:和高考语文作文一样,背几个常用段子,然后练习时候就反复用这几个段子去套,遇到实在不能套的再写新段子,反复几次就基本上能应对所有题目了。划重点:1. 段子一定要自己写,这样高压环境才能不会忘;2. 练习时候不要天马行空胡说,就按自己的思路整合自己的观点+准备好的段子。②流利度:靠练,没事就说,我当时洗澡时候、走路时候都在自言自语总结daily life,戏多一点,给自己一个舞台,谁都能放飞自我(笑)。③口音:如果在前两方面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学有余力可以再看看网上很多教程,纠正一下常见的中式发音,像th这种,还有连音和爆破等等。
另外,口语推荐一个app叫豆腐托福,每次口语说完会机器打分,虽然不是很准,但是个人体验有反馈比没有要好。
写作:我的写作几次考试都是29或30,基本都是考前一天开始看题目和准备亮点句子。托福写作和GRE相比,套路非常明显,对逻辑要求也不是很高。我个人习惯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的分论点写三个,其中一个是让步段。开头第一段我建议不要用模板,可以自己想一个生活化的场景/例子作为引入,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还能增加字数。分论点段落我是先提出论点,再一句话解释,之后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论点,最后一句话总结。几个小tips:1. 例子很重要,是充实文章和增加字数的重要手段,可以编,尽情编(比如我有一个表弟Tom blahblah…);2. 提前准备几个万能亮点句子是性价比很高的应试技巧,“万能”是针对个人的,如果你看到这个句子觉得在面对很多个作文题型时你都能想到它并且使用它,这就是你的万能亮点句子;3. 在对自己的逻辑和文采不很自信的前提下,字数越多分越高,最低字数要求一般是打到右边下拉条出现,我最后一次大作文打了快800字。
阅读:阅读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问题都不是很大,因为托福阅读出题很规整有套路,我的习惯是读一段做对应这段的题,另外就是最后一题要抓大放小好中选优。
PS:考完GRE再考TOEFL有奇效,特别是作文和阅读,谁试谁知道。
3. GRE
我对GMAT不了解,申请商科是比较适用的,听考GMAT的同学说感觉考试比较玄学(笑),但是如果想混申经济,GRE能给你更大的选择余地,因为对单词量要求高但逻辑性相对GMAT更弱,是一个努力就能看到效果的考试。
我GRE考了三次,最终用的第一次的成绩,因为越考越低(一个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因为我的GRE成绩不是很高,所以也没太多经验,教训就是一定要好好背单词,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自己记住更多的单词就行,准备的后期建议按词义群来背,相近意思和相反意思的词一起背。GRE作文只是比托福对逻辑的要求高一些,对语言的要求少一些,也是有套路的。
(三)关于实习
实习对金融类专业申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终的体现是简历上的一大部分和PS中的故事,泛金融有很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可以选择,如果很早就定下规划,那就一步一步跟着计划来实习,最后串成一个故事,在PS中润色并讲出来,这是一条非常稳妥理性的路。如果是像我这种什么都想试一下的师弟师妹,你的大学生活将充满了不确定性,最后写PS也会很头痛。我的建议是能定下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就尽早定下,之后的实习准备和选课就能有的放矢,增大被理想项目录取的可能性。
实习信息的获取有很多途径:公众号、论坛、实习群、师兄师姐等等。如果不是有名的外资公司,国内的公司title基本上差不多,所以做的具体工作更重要,实习其实是和学习很不同的经历,体验与公司和组内老师有关,也和自己的付出有关,在工作中和闲聊的时候,多听业内人士聊天,能够快速获得行业最新的消息和观点,也能对职业规划有更现实的考量。我在实习中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他们对我的指导不仅限于实习的时候,我们现在仍然保持联系,在我对工作和职业有疑惑的时候,仍然能够得到他们的点拨,非常感激也非常幸运。
另外一句题外话,我没有科研经历,但是对于想申请经济的同学,有余力最好跟老师做科研,top econ的项目对学术经历和数理要求都非常高。
(四)课程背景补充
对于金融专业的同学,人大的课程设置是全面的,但是如果想要申请偏量化的金融或者经济学方向,能够主动选一些数理方面的课程是最好的,我大三的时候在coursera上学了一些Programming基础,大四感觉不够又修了统计学专业的应用随机过程(跪着写作业),不知道对我最后的申请结果影响大小如何,但是我觉得会在PS和课程填表的地方有一定帮助。如果方向选定,建议早做选课计划,多修一些相关的加强背景的课程。
(五)CV&PS&Essay
CV:CV是一个人的门面,网上有很多templates的(比如LBS和IC都有专门的,可以直接下载使用),商科CV必须缩减到一页,绝对不能有语法、格式和标点错误,实习经历要有具体内容和结果,动词的用法建议参考优秀的CV,可以在领英上搜索。CV写完一遍后最好找不同的人检查修改,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师兄师姐。
PS&Essay:这是申请重点,需要先头脑风暴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实习、社工、志愿等等所有经历,然后在这些经历中选取可以代表自己适合这个项目的品质、特点的部分串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无论怎么讲,必须有的是academic capability,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why school/program这几个部分,具体顺序和表述方式可以自己调整,但是内容必须要有。在academic的部分,如果是大一大二成绩不满意后来提升的,可以把成绩的上升曲线和自己的努力写出来。PS要多找老师、同学修改,如果能让不认识的人看更好,除了语法和用词问题,一个不认识的人看完这篇PS能否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你的形象(profile)、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很关键。
(六)海外经历
对我来说,海外经历是大学生活很重要的部分,虽然当时选择去国外完全出于心血来潮,很少考虑到功利的留学准备的因素,但是后来发现这些经历和体验在我的很多决定、心态和申请都有很大影响。比如,在HKUST-Yale M2M项目的面试中,我发现对方着力问到了我这些海外经历,而我也因为真的体验过所以有感而发申请人大代表简历模板,面试聊的时候就觉得双方(我和这个项目)“三观一致”很聊得来,后来offer也证实了自己的感觉。
对于金融/经济的申请来说,海外经历不是必要的,优先级甚至次于实习/科研,这个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有利必有弊,要看自己情况权衡。
(七)面试
大部分项目的面试都是behavioral,很少tech的问题。面试的素材准备和托福很像,只不过面试的“段子”是自己的真实故事,写完PS应该更了解了自己的经历,选择一两段比较充实的经历(实习/小组作业/志愿/交换/…),用STAR原则描述出来,再从不同角度解读,分析自己在其中担任的角色/遇到的困难/做出的努力/最终的结果,对应不同的特点。网上有很多过去的面试“机经”,素材准备好之后就不断地用题目练习。
视频面试需要提前适应,练习对着摄像头说话申请人大代表简历模板,正式面试时候要穿正装,找到一个安静干净的地方面试,对住宿舍的同学来说,我和小伙伴的经验是预约学校图书馆的多人研修室、借用附近的亲朋好友家,或者开钟点房面试。
其他必须准备的比如提前对项目做功课,想好why school/program,why me这些就不多赘述。
剑桥queens' college的图书馆
三、Cambridge MFE项目介绍
1.项目信息
2. 申请要求
P.S. 关于免除academic condition和language condition的申请:
1. 在只差一点的情况下,academic condition更容易申请,language condition一般不给放松。
2. 邮件申请需要附上所有证明自己qualified的资料,并且说明一些客观因素导致的不达标原因。
3. 邮件措辞最好反复修改,申请需要言辞诚恳有理有据。师弟师妹具体对这方面有问题的可以给我发邮件yuzhihui_234@163.com。
四、一些碎碎念
我觉得大学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四年下来大家都成长飞速,下面只是一点我自己的小感想。
对于申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申请是综合了实力、机遇、性格、家庭背景等等多方面因素的,标化、PS、essay、面试都是一轮轮的双向筛选的过程,一个好的筛选流程下的最终匹配结果一定是学校和申请者都互相适合的,拿到offer可以开心,被拒也不要灰心(来自一个被拒到怀疑人生的客户端,笑)。
心态:尽人事,听天命。申请过程中很容易压力很大,特别是刷论坛刷微博看到其他人的录取信息更加焦虑,我的解压方法是和其他同样申请同学日常组队聊天吐槽,同时也能交换、分享一些申请信息。网上有很多帖子说xx背景能申xx层次的学校,虽然标化数据有参考意义,但是因为申请是软硬背景叠加的,所以总体还是比较“玄学”不能完全量化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所有材料、软硬背景努力到极限,然后“尽人事,听天命”。
走出舒适区。想要申到理想的项目,必定要提前准备、付出努力,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申请、实习、上课撞车的尴尬局面,也可能选了一门跪着写作业的课程,或者收到女神校的拒信突然一两天情绪极度低落,但是想明白了其实也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这些最终都会成为组成更好的自己的财富。另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reach out是非常重要的,找老师、父母、朋友,想要了解更多实习、申请信息时主动去问不认识的师兄师姐,大家都很愿意提供帮助的。
择你所爱,爱你所择。经济学原理说一切选择都有机会成本,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做什么事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我因为大一暑假做志愿所以大二补上小学期,因为大三去交换所以回来后补了好多课,很多选择现在看来并不理性,但是后来惊讶地发现或多或少对我之后的决定有很大影响。我觉得生活本身有太多不确定性,做选择也是很私人也很难的事,只要做了决定就不后悔,承担所有的好坏,积极去尝试、更好地发现自己、拓展自己的边界总不是坏事。
写在最后,真的非常非常感激一路帮助支持我的亲人、学校和实习中的老师、学长学姐和朋友们,这种支持不仅是学术上的帮助、工作中的指导和申请方向的建议,还有精神上的鼓励和敦促,点亮了每一个可能的至暗时刻。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更谈不上有什么天赋,但是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多优秀的人一直影响和鞭策我。对他人帮助的最好感谢其实是利用这些帮助不断努力、走得更远,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帮助我会继续努力。因为自己接受过很多善意和帮助,更懂得这种交流的可贵,如果人大的师弟师妹们有疑惑想咨询,可以通过思享菌来加我唠嗑,或者给我发邮件yuzhihui_234@163.com。All the best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