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个孩子”
“我不想我不想长大”,距离S.H.E这首歌红遍大街小巷,竟然已经过去14年了。
当年哼着它的中小学生一定没料到,歌词竟然在今天完美契合了自己看到最近热门话题时的心情:
第一批90后马上都要30岁了。
这事情可怕就可怕在,目前30岁以下的青年网友说起这个话题,好像普遍缺乏长大的实感。
1990年出生、明年就30岁的鹿晗,前段时间接受采访时说90后 职场心态,希望自己30岁后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责任感,现在有时候会觉得心态还像个小孩儿。
“真到了三十岁,发现跟自己小时候想象的三十岁不太一样,就没有太多实际的感受。”
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的明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人了。
在网友的讨论中,你会发现大家心目中的自己普遍都比实际年龄小至少5岁。
20出头的大学生,总觉得自己还是十几岁的青春期,可以随时跟爸妈撒娇耍赖;
奔三的90后们,也缺乏自己马上要“三十而立”的紧迫感。
这一方面体现在生活状态上:年龄并不阻碍90后爱吃、爱玩,或者没事就在家里宅得昏天黑地,喜欢做的事情好像和大学生没有太大差别。
另一方面体现在人生大事的滞后上。
不对比不知道,25岁+的90后一对比才发现,自己的爸妈居然能在同样的年纪就生下自己,并且扛起了养家养娃孝敬父母的重任,简直太了不起了。
而自己,别说结婚生子,对象还不知道在哪儿迷着路。
就算是结婚了,许多人似乎也并不急着进入那种标准的人生状态,优先考虑的还是怎么让自己的生活拥有更多乐趣。
在这种生活状态里日复一日久了,竟然有了时间停滞的幻觉,总觉得自己从年龄到心态都还是个不用考虑太多的小孩,10后一声响亮的“叔叔阿姨”也叫不醒。
而很多90后也并不羞于承认这点:是奔三了,但依然没有长大,也下意识地拒绝长大。
25岁人生才开始
有趣的是,当90后说自己“像小孩”“没长大”时,其实默契地对于“到底啥叫长大”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共识,并对它来了一场没有预谋的反叛。
被社会默认的成熟是什么样子的?
它一般是指成年人步入社会与职场后,接受了它运转的规则,懂得了人情世故;也要在适婚的年龄结成新的家庭,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完成从孩子到一家之主身份的转变。
但是,对于当下这批在成熟的大门边上徘徊的人来说,这一切的开始就已经不早。
现在很多人的人生,其实是从25岁才正式开始的。
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学历的追捧水涨船高,使得许多90后自然而然地选择读完四年再读三年,25岁还是个一脸懵懂的职场菜鸟。
这反应在大数据上非常直观——2018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238万,2019年更是高达290万,每年都是“史上最难考研季”。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另一方面,大学的确是相对自由和单纯、经济压力较小的象牙塔氛围,这也使得“25岁以上还想重返校园读书”成了一个习以为常的想法和选择,虽然这在仅仅十年前都还比较罕见。
这代人对学生的状态十分依赖90后 职场心态,也比较抗拒甚至惧怕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
因为后者在这个成功学指导下运转的社会里,几乎必然意味着焦虑、迷茫和经济压力;而前者能和复杂的现实社会拉开距离,一边又能获得一种“我这是为了以更有竞争力的样子走入社会”的心理安慰感。
这样一来,不仅就业的时间推后,晚婚晚育的趋势也几乎是必然。
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报告的数据已经显示,从1990年至2017年,我国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从21.4岁推迟到了25.7岁,而且有继续走高的趋势;
平均初育年龄,也从23.4岁提高到了26.8岁。
26岁,这在当下是什么概念?——很有可能是在一线城市漂了两年,换了3个工作和5处房子,没有对象,也没攒下多少钱。
依然是一个让许多人没有勇气完成身份转变,更想沉浸在之前熟悉的生活状态中寻找安全感的年纪。
图源:前瞻经济学人
所以,“不想长大”和“迟迟无法长大”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循环。
尤其是生存压力越大,生活成本越高,越让这代人本能地缩在一个更为安全的状态中,选择用一种不太考虑明天、只求今朝尽兴的小孩心态过下去。
在这种背景下,90后所说的“感觉自己还没长大”,其实是意味着很多事情都来不及想清楚,也分辨不清责任的界限感,就被时间推向了而立之年。
精神未“断奶”
除此之外,90后“不想长大”也不得不考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90后是独生子女比例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在整个中国家庭的变迁历史上都具有唯一性。这也让这代人和父母之间形成了更为特殊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它体现在,90后和父母之间的物质依赖和精神依赖,都没有那么容易被化解。
还在上大学的年轻人担心自己太依赖父母了,总是长不大
去年,有网友在豆瓣发帖问,25岁以上的单身女青年还和父母住在一起(会贴补家里开销及给父母钱),算啃老吗?
当时有8000多个网友参与了投票,90%的人都选择了“不算啃老,很正常”。
在另一个问题中,同样有超过5400人选择了“25岁以上的单身狗,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
纵然现在网上的主流舆论是希望自己尽早经济独立,但操作起来却没那么理想和简单。
现年25岁以上的90后,可能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学毕业、工作之后依然“赖”在爸妈家里。
有些人是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因为在一二线城市自己一个人出去租房,远不如继续和父母住在一起划算。
还有很多人是出于情感上的需求,迟迟不愿意改变和父母共同形成的家庭生活氛围。
这就让90后可能奔三了也依然拥有和十几年前没啥区别的生活节奏,习惯于在一个由父母遮风挡雨的环境里,以“孩子”的身份生活着。
反过来,这一代60后家长中情愿把孩子拴在身边的也不少见。
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将这一代中国家长的付出型人格和大包大揽的奉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你跟他们说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们只想说别了吧、多累啊,嫁人最好就嫁隔壁小区,隔三岔五我做饭给你吃。
双方默契地形成了一个保护伞的结界,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少90后如果没有突然经历过重大变故、被迫尝到人间冷暖,其实不觉得自己有主动长大的必要,甚至希望这种安稳的状态能维持得越久越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余力在网上感慨自己怎么还像个小孩的人,其实有着被家庭安稳庇护的特权,已经处于一种不自知的幸福中了。
“我妈还没老,我怎么可能是中年人”
父母的状态的确是一道用来判断“什么时候该长大”的屏障。
在当下,许多90后的父母虽然已经或即将年过半百,但活得并不像偏见中“标准中老年”的样子,反而年轻潇洒。
于是做子女的也会得到一种心理暗示,会心安理得地觉得自己还小,这种状态最好长到没有尽头。
长辈的这种非典型中老年活法,又何尝不是一种“拒绝变老”的冲动?
或许,其实每一代人都有类似的冲动,只是无法随心所欲地释放出来。
当年也曾年轻过的90后的爸妈,或许才是被“什么年纪就要干什么事”的教条束缚得最严重的人。
大环境中的机会有限,社会对于个人选择的观念还很传统,在20几岁就成家立业、按部就班地选择稳妥的工作、担起被期待的社会责任,似乎是大多数人都要遵循的单行道。
而如今快30岁的90后,买不起房就租房生活,有着各种可能被斥为“玩物丧志”的兴趣爱好,能“离经叛道”地拒绝跟职场潜规则同流合污……
这恰恰反映这代人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有了一丝不必被追赶得那么紧迫的自由。
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也能解释为何整个社会都想拼命地“低龄化”。
因为年纪增长带来最“可怕”的后果,不是脸上的皱纹、松弛的皮肤,而是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失去了很多可能性,然后赋予一些另外的枷锁。
被90后下意识拒绝的“成熟”状态,其实与许多刻板印象挂钩:
“你也上班几年了,也该学会讨好讨好领导了,多去应酬应酬”;
“都当妈的人了,怎么还喜欢这些幼稚的东西”;
“30岁了老胳膊老腿的,还学什么滑雪啊”;
好像“长大”二字就必须和压抑自己的欲望、限制自己的机会难舍难分。
但这已经逐渐被现在转变的观念抛在后面了。
最近微博上有个博主提问:你今年几岁了,还有为梦想拼一把的冲劲儿吗?下面这条回复被网友赞到第一位,就是一个很直观的说明。
“拒绝长大”心态的流行,或许是当下社会文化中的一种必然趋势。
它一方面纵容了这届年轻人面对社会的压力寻求安全感的本能,一方面又使得那些还在徘徊的人替自己多保留了一些可能性。
它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这代90后能不能如自己所愿,真的为自己想要的人生负责的考验。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心态年轻
就是最好的状态◢